阅读下面的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1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

李 贺

斫取青光①写楚辞,腻香春粉②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 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像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他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②青光:指代竹皮。③腻香春粉:指新竹散发出的浓烈芳香与竹节上的白色粉末。

(1)末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说明。(不超过80字)(2分)

答:

(2)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表现的传统手法。有人评论李贺这首诗的写法有实有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两者并行错出,给人以玩味不尽之感。请你就此做一简要分析。(4分)

答:

(1)末句极力刻画竹子像人愁惨不堪的形态容貌: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 (2)就表现手法而言,写竹的形态是实,人的感情是虚;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竹的形态是虚,因为诗人写竹,旨在表达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哀怨之情。写竹又似写人,竹的形象就是这样与诗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迭合起来,其旨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扑朔迷离,玩味不尽。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问题:首联和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首联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二月”和“五月”相对,从时间上反映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眼前疮”和“心头肉”用了比喻的手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二月蚕事还未开始,五月稻秧刚刚下田,而贫苦农民却不得不把新丝和新谷贬价预卖,到了收获之后,劳动果实便为高利贷多占有,因此“二月”两句表现的是在高利贷盘剥下,农民生活的贫苦。这两句诗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诗主要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作者另有寓意。请简要分析其寓意。(2分)

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勾勒出荆门的壮阔景观,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有人认为李白是行舟游览,杜甫则是停舟细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答:

(6分)

【小题】

作者由所见之景联想到故乡水,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2分)

 【小题】

同意。李白诗中的“山随平野尽”(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随’,“尽”写出了江两岸景色随着舟行而不断变化,可见李白是行舟游览。而杜甫诗中描绘的是星空低垂、平野广阔、月光明朗,大江奔流的境界,可推知这是停舟细看。(4分。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亦可。只回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分析不得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夜

李德裕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注: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有重大政治建树。

(1)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其中第一句中的“传”和“问”二字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国家正逢战事,皇帝召集大臣议事。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对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2分)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1分)(意思对即可)

(2)全诗刻画了一位深得皇帝信任,忠心为国,不辞辛劳的贤相形象。(2分)前两句写作者接到皇帝的命令,急忙赶往宫中商议军国大事,到了深夜才回家。(2分)后两句写夜已很深,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作者走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了亮晶晶的露珠。(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首诗展现了怎样一种社会风俗?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用笔是细致入微的。请简要赏析。

唐代西湖上盛行骑马游春的风俗。诗人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描绘出早春的画图。莺是歌手,燕是候鸟。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使者。在这里,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同时,诗人的用笔又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而不说“处处”,说“谁家”而不说“家家”,因为初春季节,鸟儿还不多见。这样说,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乍见的喜悦。


解析:

读下面唐诗,完成1-3题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气势雄伟,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象,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说明了什么?

2.古人分别都要抒写“黯然消魂”的情感,而本诗哪几句摆脱了这样的俗套?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分别之情?

本诗文情跌宕,试从修辞格的运用和感情两方面作一下分析。

1. 城阙(或城垣、宫阙)、三秦、五津、风烟;点明杜少府将要宦游之地的遥远。(微露伤别之情)

2.后六句写两句就行,表现了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天各一方也若比邻。

3.①首联、颈联运用对偶使行文跌宕起伏。

②感情上由分别到转折、到劝慰,抒发了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即使天各一方也若比邻的感情。


解析:

38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3分)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3分)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启程(1分)。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1分)。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1分)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1分)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开始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此诗即写于他退居洛阳之时。

(1)、本诗写景有远景近景,有实景虚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分)

(2)、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请加以分析。(4分)

(1)远景:南山;近景:葵花;虚景:柳絮;实景:南山,葵花。(1分)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1分)表现出诗人怡然陶醉之情。(1分)(2)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1分)联系背景可知诗歌后两句(1分)抒发了诗人的情志: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附和王安石,(1分)我的一片忠贞爱君之心犹如那株向日葵。(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释】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4分)

(2)“孤篷寒上月”一句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旬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1)全篇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分析“景”2分)抒发忧国之思、失意之慨。(分析“情”2分)(2)倒装句式。(1分)本应是“寒月上孤篷”(1分)。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作动词,竟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也就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