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2)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请结合全诗谈一下你对“不落后人咏梅坑堑”这一评论的认识。

答:

(1)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1分)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1分)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1分)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1分)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3分。手法错,但分析中对诗意理解准确.酌情给分。

(2)这首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涛,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它的新意在于诗人并不仅是由落英缤纷引发出岁月易逝的感叹,而且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从庭院落梅这一个小视角延伸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4分)评分标准:分析意思对即可。


解析: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韵味醇厚,感情逼真,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平实、朴素、风格独特。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花的盛开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阅读《蜀道难》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下列对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下列语句改用正常语序来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应笑我多情,花发早生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孙仲谋无处觅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烽火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波心荡无声

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


解析: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__;“我”在__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C


解析:

“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阅读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回答问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请用简练的语言欣赏本诗构思上的特点。

题目为送,但无半言送别之情;三四句对比,用错觉表达出对荆轲的赞美和自己的激愤


解析:

“构思”即结构,行文思路。“昔时”与“今日”是明显的对比手法。

1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注]似妇人。

[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1)傲然独立的风姿。

(2)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可以结合梅花这个传统意象的含义和两首诗歌的意境进行分析概括

(2)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1)、(2)两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1)鹿车:借用佛家语,喻指归隐山林。

(1)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首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特定的意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2分)照应“节物岂不好”(1分)

(2)我何时才能回到颍东,过起那种躬耕田亩、退隐山林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退隐山林的决心。(3分)


解析: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里菊花盛开。咏尽秋日佳景。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自然而然便写作者打算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此诗是欧阳修对于自己为官经历和现状的一个表白,他觉得自己拿着高薪却对国家的贡献很小,转念有了归隐的意向,此诗是不是说真心话且不去管它,当中有好句却是一定要说一说的,秋怀诗大抵有两类,一类是高兴的,一类是不高兴的,高兴的大抵是五谷丰登,万物收获之喜,既可以狂欢唱卡拉OK,还可以喝酒猜拳,宋祁的“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可算一个例子,不高兴的大抵是离家万里,佳节怀人,既是远在异乡为客,又是登高望远怀思,黄庭坚的“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也是其中的佳作,欧阳修此事却是抒发忧国之情,诗的首联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自己喜爱“节物”而却又“黯然”的矛盾,颔联却不给出矛盾的答案,而是拓展“节物”的细节描写,酒旗在西风中摇展,菊花在细雨中绽开,这一联是名句,十个字中没用一个系词,是纯白描的手法。《雪浪斋日记》中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有的人认为这句不仅写出典型的秋日佳趣,不仅有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那样的市井侧影。颈联才给出答案,首联问句,颔联展开意思为铺垫,颈联再回答,这便是一种流转的手法,答案也说得非常模糊,只是因为“感事”,至于感什么事并没有说出,欧阳修认为自己无补于国事而享受这种高薪是一种耻辱,尾联就是因为欧公认为与其让这种耻辱折磨自己,倒还不如回乡归隐算了,鹿车是佛家用语,这里指代为归隐。

从这首诗,也可以品出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交集的一种现象,fó jiāo 东渐我国之时,都还是小乘的经典,后来鸠摩罗什翻译大乘经典后,在我国的fó jiāo 就开始有了各自占山为王的情况,禅宗的五祖弘忍座下两大弟子神秀和慧能互相PK就是门户之见的典型,到了北宋,开始逐渐和儒、道二家融合,各派的界限也渐渐的消失,比如天台宗的和尚智圆,他就自号“中庸子”,他还四处宣扬周公、孔子、孟子、韩愈的道统,欧公忧于国事,这是典型的儒家学派的作用,然而又说到了佛家的鹿车,最后还有要超然物外的道家意思,虽然都比较肤浅,只是提及了皮毛的东西,但无疑是三家文化逐渐相互交融吸取,从而最后形成了理学的一种信号。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华年。

问题: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尾联承接前面几联,嗟叹流年似水,青春易逝,抒发边塞战事频繁,久戍在外的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叹老伤离


解析:

感叹华年易逝不难看出来;而边塞战事频发则不太好判断,需要结合前几联来回答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