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诗人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诗歌第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气氛怎样?有什么作用?

诗歌第三、四两句透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为诗人饯别的场景,(2分)渲染了为诗人饯行的热烈气氛,(2分)作用是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2分)

【小题2】诗歌第三、四两句写出诗人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2分)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也隐隐透漏了诗人的惜别之情。(3分)


解析:

就《凤凰涅槃》中的“凤歌”、“凰歌”两节内容,比较凤和凰性格的异同。

从这两节诗,我们可以看出,凤和凰都是大胆的叛逆者形象,它们面对的是“冷酷如铁”、“__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的宇宙”,它们诅咒与否定这旧宇宙,把它们看作“囚牢”、“坟墓”、“地狱”,并质问它“为什么存在”。它们用泪水倾诉悲愤,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只有“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焰,荡不去的羞辱”,那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欢爱”都早已逝去。它们悲痛,但不悲观,它们决心与旧世界诀别,毅然集香木__,勇敢地接受烈火的考验,焚毁身内身外的一切,积极地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新世界。在凤和凰身上都体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凤和凰又各有鲜明的个性。凤对旧世界的诅咒、否定、__,突出了它的坚强、激昂。粗矿的性格;凰的饱含血泪的控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它的坚韧、深沉、温柔的性格。


解析: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的理解掌握。

下列各项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夜深而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不同类的是( )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堂诗余》《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白石道人歌曲》均是词集。 B:把长篇小说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节叫做“一回”,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小说叫做“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烈火金刚》等。 C:《阿房宫赋》《师说》《论积贮疏》《项脊轩志》《石钟山记》都在标题中标名了文体。 D:“念奴娇”“永遇乐”“水调歌头”“倘秀才”“西江月”“扬州慢”“雨霖铃”等都是词牌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2)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请结合全诗谈一下你对“不落后人咏梅坑堑”这一评论的认识。

答:

(1)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1分)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1分)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1分)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1分)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3分。手法错,但分析中对诗意理解准确.酌情给分。

(2)这首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涛,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它的新意在于诗人并不仅是由落英缤纷引发出岁月易逝的感叹,而且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从庭院落梅这一个小视角延伸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4分)评分标准:分析意思对即可。


解析: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韵味醇厚,感情逼真,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平实、朴素、风格独特。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花的盛开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阅读《蜀道难》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下列对文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人放的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

下列语句改用正常语序来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应笑我多情,花发早生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孙仲谋无处觅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烽火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波心荡无声

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


解析: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__;“我”在__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C


解析:

“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