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时作者登上的是( )。

A:岳阳楼 B:鹳雀楼 C:醉翁亭 D:大雁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仁宗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②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从全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请略加分析。

[6716b0a7d0cfe276.jpg]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

9.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参考答案: 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9、参考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

阅读杜牧《早雁》,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

(1)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1分);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1分)

(2)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2分)。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1分)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1分),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__,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 的意境。

  (各1分)     幽静孤寂(2分)


解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诗史”。 B:孟子名轲,被尊称为“亚圣”,他的主要主张是:民贵、君轻、仁政。 C: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小李杜”。 D:韩愈字退之,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

古诗鉴赏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⑴“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⑵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答: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⑴借代。寄寓了六朝兴废、人世变迁、自然永恒的感慨。

⑵颔联:飞鸟飞来飞去出没在山色的掩映中,宛溪两边,人歌人哭,掺和水声,同岁月一起流逝。自然之色与尘世生活联系在一起。颈联:深秋时节的细雨,像给千家万户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下的楼台,送出悠扬的笛声,写出阴晴变幻、朦胧美丽的自然美景。⑶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渴望,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望

周 昂

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无人解得诗人意,只有云边数点鸦。

[注释]周昂(? -1211),字德卿,河北西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二十四岁擢第中进士,任南和主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因诗坐谤讪罪,谪贬东海十余年。

(1)诗的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三、四句“诗人意”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无人解”而只有“云边鸦”却能解?

[4fb4b1cad4de0be4.jpg]


解析:

诗歌鉴赏(共11分)

鹿柴

王维

空上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针对本诗,请简要分析其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

苏轼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将《鹿柴》这首诗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不少于30字)。

【小题1】映衬(衬托、反衬)(1分),一二句以有声反衬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俱寂静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的那一阵人语响,这是的空寂感更加突出。三四句以光亮反衬幽暗,(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的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不觉其暗,一 抹余辉使斑斑驳驳的树影照应在树下的青苔上,那光影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反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2分)。

【小题2】相对开放题,学生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有画面感,吻合诗的意境即可。(2分)例1:无声的寂静,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视觉,简单的20个字,展现了一副空山传语、深林返照图。整首诗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但在冷色中作者惨进了一点暖色,在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中,不至于幽森枯寂。

例2:苍苍莽莽的深林,显得阴暗潮湿;几缕阳光透过树 的缝隙,照射在青绿的苔藓上,显得苍白无力。静谧中,随风飘来一阵话语声,风过处,一切又恢复了以往的安静。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本诗前两句又是如何写屈平之“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诗三、四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请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诗的起句以沅湘的水比兴,沅湘的水是流不尽的,流不尽的又岂止是水?更是屈子的深怨啊!诗的前两句以“不尽”来比拟屈子的“怨”的深长,以“何深”来比喻屈子“怨”的厚重。(答到“比”给1分,答到“怨”的深长和厚重给1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手法1分,内容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