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8(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9、(1)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解析:
无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年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下面几句诗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绝句《春近》和曹幽绝句《春暮》两首的随意排列,若将《春近》一诗按序整理出来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春近登临意气佳 ②青草池塘独听蛙 ③绿阴冉冉高天涯 ④亭台经雨压尘沙 ⑤更喜轻寒勒成雪 ⑥门外无人问落花 ⑦林莺啼到无声处 ⑧未春先放一城花
A:⑥③⑦② B:④①⑤⑧ C:①④⑦⑥ D:⑧③⑤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②。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ù) (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螀(jiāng):蝉。
8. 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
9.本诗虽为写景,人情味却极浓,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
8.衔1分。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1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2分。
9.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2分。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2分,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解析:
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时作者登上的是( )。
A:岳阳楼 B:鹳雀楼 C:醉翁亭 D:大雁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仁宗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②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从全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请略加分析。
[6716b0a7d0cfe276.jpg]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
9.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参考答案: 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9、参考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
无
阅读杜牧《早雁》,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
(1)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1分);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1分)
(2)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2分)。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1分)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1分),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__,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 、 。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 的意境。
咽 冷 (各1分) 幽静孤寂(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