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2)诗歌在刻画杨柳的形象上,亦有独到之处,请以开头两句为例作简要赏析。

答:

(1)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2)对于杨柳形象的刻画,既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绘。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轻黄”一词,更巧用通感手法,颜色本无轻重,却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有“轻飘飘”的感觉。用触觉来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王维的《终南别业》,回答问题: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你是如何理解颔联中的“独”与“空”字的内涵的?

答:

(2)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

答:

(1)“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俞陛云在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无闲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4、词中用了什么手法写“心事”?写了什么心事?

                                    

15、“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4、14、第一问:(1)用去年团圆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对比(2)用“两鬓秋霜细有华”“ 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来描写心理(3)通过写归鸦来反衬自己不归,(通过景物来烘托自己心事也可以。(2分,只要答到一点就可以给分)第二问:对家的思念,有家不能回的心事(2分,言之有理就可)

15、(1)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2)通过写黄昏的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3)写景由远及近(答到一点2分,答到2点4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拟人,1分;分析,1分。)

   (2)①这句话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句意1分,情感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8(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9、(1)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解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年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下面几句诗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绝句《春近》和曹幽绝句《春暮》两首的随意排列,若将《春近》一诗按序整理出来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春近登临意气佳 ②青草池塘独听蛙 ③绿阴冉冉高天涯 ④亭台经雨压尘沙 ⑤更喜轻寒勒成雪 ⑥门外无人问落花 ⑦林莺啼到无声处 ⑧未春先放一城花

A:⑥③⑦② B:④①⑤⑧ C:①④⑦⑥ D:⑧③⑤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