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1)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 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
(2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答:
(3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__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
(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2)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3)__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解析:
王诗大约是诗人贬时的作品。起句“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严诗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自然,造语清丽流畅,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朱蕤:(ruí) 红色的花。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 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 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说说“幽独空林色”一句中“空”字的妙处。
从全诗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B
【小题2】答案示例:“空”与“冒”相对,用作动词,可解释为“使……空”,“空林色”就是“使林中群花丽色为之一空”。兰若幽雅清秀,独具风采,使林间别的花木芳草都黯然失色。用群花的失色对比衬托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空”字不仅写出了兰若的独特风姿,也流露出诗人对兰若的赞美之情。
【小题3】答案示例:诗人以兰若自比,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幽独空林色”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中用“白日晚”“秋风生”写年华岁月的无情流逝,“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的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解析:
【小题2】4分。词、句理解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4分。感慨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和徐志摩都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的《死水》更是格律诗的典范作品。 B: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求》选自《飞鸟集·13》,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曲歌颂自由精神的诗歌。 C: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陈小奇、李海鹰是广东流行音乐鼎盛时期(八九十年代)的著名词曲作者。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侯德建演唱的《龙的传人》,张明敏演唱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都表现了对祖国、民族的真挚感情。
下列对选自本课的意象的正确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晓风残月”“一尊还酹江月”“冷月无声”,这几个“月”的意象都蕴涵着“凄清、沧凉、离愁”的意味。 B:“小楼昨夜又东风”“晓风残月”“金风玉露”“晚来风急”,这几个“风”的意象都蕴涵着“凄楚悲凉”的意味。 C:“一江春水向东流”“千里烟波”“大江东去”“银汉”,这几个“江水”的意象都蕴涵着“阔远无限”的意味。 D:“骤雨初歇”“梧桐更兼细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几个“雨”的意象都蕴涵着“离别愁苦”的意味。
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
解析: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回答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人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简析之。
后两句即景生意把诗篇推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广的视野;前后连接十分自然;尾句点题;表面上是直叙登楼过程,却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解析:
如果理因情生,理因景生,自然贴切,不露斧痕的话,是可以的。考生可以从这个层面来分析,切莫只盯住说理的一联。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请简要分析其在表达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为什么?
1、①点明了落潮时间,诗人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了潮落之景。
②与上一句“一宿”呼应,表达了行人那一宿由羁旅之愁而不曾成寐的感情。
2、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点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两三点火”与斜月、夜江相映衬,用笔轻灵而细腻。
解析:
1、 金陵津渡指今江苏镇江的西津渡,瓜州在江苏省刊江县南。
2、 张祜是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羁旅、山楼、斜月、夜潮,加上两三星火,极具萧瑟清冷的意味,充盈着无穷的愁绪。
3、《枫桥夜泊》是唐代张继的诗作。原诗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1)①都是托物言志的诗,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②都不直书其物,文中对写作对象的称谓,前者写梅不用“梅”字,后者写菊不用“菊”字。(彭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2)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
(3)《墨梅》一诗语言通俗明快,琅琅上口,近乎口语;《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前者直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后者曲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解析: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寒菊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__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黯淡滩①
方惟深②
湍流怪石碍通津③,一一操舟若有神。
自是④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
(注)①黯淡滩:在今福建南平东。②方惟深(1040--1122):字子通,莆田人。③通津:通航。④自是:原本是。
(1)本诗因景悟理,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所悟之理。
(2)欲施新法的王安石看到本诗后特别高兴。请联系本诗,说说王安石高兴的原因。
(1)(2分)高手都是凭本领和勇气.在征服艰险中成长起来的。
(2)(4分) 答案示例:王安石领会到施行新法与操舟过险滩—样,阻力大,风险大;但事在人为。像善于操舟的人一样,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相信新法可以实施并取得成功。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1)本诗为登临之作,但开头两句未写登山,却先写溪上闻钟,这样写有何作用?
(2)末句写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此处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历来为人称道,试比较两字有何区别?用“画”字好在何处?
(1)开头两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 遥听钟声恋翠微”)。虽然这不是诗的主笔(望山),但它暗涉登眺,为下面两句作伏笔。(2)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或“画”字,写出了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