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参考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小题2】参考答案:

       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⑴这首诗叙写作者拜访友人别墅的过程,其中暗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⑵本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可诗歌中别墅和友人一直没有出现,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

答:

⑴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了从焦急到疑惑再到惊喜的过程。(1分)道路弯曲,太阳已升高,可朋友的家还没有到,作者的心里不禁有些焦急。到了村庄后,各家门户大多相似,更让作者疑惑:究竟哪一户才是友人的家呢?在张望之中,无意发现到处都是在春风中摇曳的洁白清香的枳壳花,让疲惫的作者为之一振,作者的心情又转为惊叹赞美。(2分)

⑵没有偏离题意。诗歌表面没有写到别墅和友人,实则句句都紧扣题意。道路弯曲遥远,正侧面烘托出友人的别墅远离尘世喧嚣;处处枳壳花摇曳,更映衬出友人别墅环境的清雅脱俗,从中也可隐约想见别墅主人的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

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1分)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1分),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1分)。

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垂虹亭

米 芾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①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②洞庭:洞庭山,在昊江西南大湖中,这里以洞庭山代指太湖。③破:剖开。④桑苎:唐代陆羽号桑苎翁。他隐居吴兴,嗜茶,这里举陆羽以为同调。

宋代作家潘大临说:“五言诗第三字要响,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本诗最后一句“垂虹秋色满江南”一句中“满”字是响字,用得最好,为什么?(4分》

“断天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小题1】“满”字写出了秋色的弥漫和盎然,诗人由描绘洞庭秋景之美进而写到东南大地都沉浸在金色的秋光之中,丰富了诗歌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秋色的挚爱之情。(“满”字的意味1分,分析3分)

【小题2】这两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洞庭秋季的景色:湖上的白帆好像天空飘浮着的朵朵白云,鲈鱼那肥美细嫩的肉就像玉石般润泽剔透,圆实的柑橘那金黄的橘瓣像金子一样粲然诱人。诗人抓住最能代表洞庭秋天特色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季的洞庭天高云阔,鱼肥橘美的迷人之处,景色富有立体感,色泽明丽和谐。(比喻1分,描述1分,分析评价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4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请分析这首诗歌章法上的特点。

《桃夭》在章法上的特点是运用重章迭句(1分)。??表示意义的深入。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1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三章的起句着力描摹了桃花之艳丽、硕果之累累、枝叶之繁茂,借此烘托出新娘的娇媚,渲染出嫁时热烈欢快的气氛。(2分)


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音乐作用方面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⑵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⑶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试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12.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13.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12.(7分)

   (1)C(3分)

   (2)答案示例一:(“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名胜。(分析句意,1分),含蓄而又强烈(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

    答案示例二:(“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与旅途中的孤寂凄清形成鲜明的对照(分析句意,1分),强烈而又含蓄(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

    [4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句意,1分;表达效果,1分;主旨情感,1分。]

13.答案示例: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角度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二层]。[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结]

    [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两个角度各3分;语言表述,3分;结构层次,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

唐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分析这首诗在写景上的特点。

(1)答:诗人通过白云春光,落花流水,髙柳清辉这些意象,营造了清丽幽美、高雅闲适的意境,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3分)

(2)(4分)答:诗人在景物描写上主要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白云遮断山道是远景,春光摇曳的青溪是近景,落英随水而至,馥郁的花香具由远而近,柴扉敞、书堂高柳深荫则非近处难见如此明晰。诗人在移步而变化的美景中寄寓心中的喜悦。

(如答“诗人在前四句以白云春光,落花流水等意象,凸现了山中秀美的风光,着意烘托‘读书堂’的美好与高雅”,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也对。)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