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4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指势力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的,经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细读全诗,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本诗紧扣“待”,描写了哪些诗人等待客人的情景?

(3)诗的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1)急切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①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来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②好像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③朋友不至,天色已晚,且下起了雨,面对着厅堂,只好自嘲来自我安慰的情景。

(3)内容上(1)叙写了天色已晚,钟声已经响起且下起了细雨,表明朋友不再来看望自己;(2)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怅惘之情;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的“临堂空复情”的抒情(或为下文“临堂空复情”的直抒胸臆作铺垫)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1分),一个从时间上(1分),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1分),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2分)。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参考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小题2】参考答案:

       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⑴这首诗叙写作者拜访友人别墅的过程,其中暗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⑵本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可诗歌中别墅和友人一直没有出现,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

答:

⑴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了从焦急到疑惑再到惊喜的过程。(1分)道路弯曲,太阳已升高,可朋友的家还没有到,作者的心里不禁有些焦急。到了村庄后,各家门户大多相似,更让作者疑惑:究竟哪一户才是友人的家呢?在张望之中,无意发现到处都是在春风中摇曳的洁白清香的枳壳花,让疲惫的作者为之一振,作者的心情又转为惊叹赞美。(2分)

⑵没有偏离题意。诗歌表面没有写到别墅和友人,实则句句都紧扣题意。道路弯曲遥远,正侧面烘托出友人的别墅远离尘世喧嚣;处处枳壳花摇曳,更映衬出友人别墅环境的清雅脱俗,从中也可隐约想见别墅主人的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

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1分)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1分),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1分)。

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垂虹亭

米 芾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①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②洞庭:洞庭山,在昊江西南大湖中,这里以洞庭山代指太湖。③破:剖开。④桑苎:唐代陆羽号桑苎翁。他隐居吴兴,嗜茶,这里举陆羽以为同调。

宋代作家潘大临说:“五言诗第三字要响,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本诗最后一句“垂虹秋色满江南”一句中“满”字是响字,用得最好,为什么?(4分》

“断天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小题1】“满”字写出了秋色的弥漫和盎然,诗人由描绘洞庭秋景之美进而写到东南大地都沉浸在金色的秋光之中,丰富了诗歌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秋色的挚爱之情。(“满”字的意味1分,分析3分)

【小题2】这两句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洞庭秋季的景色:湖上的白帆好像天空飘浮着的朵朵白云,鲈鱼那肥美细嫩的肉就像玉石般润泽剔透,圆实的柑橘那金黄的橘瓣像金子一样粲然诱人。诗人抓住最能代表洞庭秋天特色的景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季的洞庭天高云阔,鱼肥橘美的迷人之处,景色富有立体感,色泽明丽和谐。(比喻1分,描述1分,分析评价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4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请分析这首诗歌章法上的特点。

《桃夭》在章法上的特点是运用重章迭句(1分)。??表示意义的深入。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1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三章的起句着力描摹了桃花之艳丽、硕果之累累、枝叶之繁茂,借此烘托出新娘的娇媚,渲染出嫁时热烈欢快的气氛。(2分)


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音乐作用方面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⑵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⑶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