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江上早秋

(明)袁 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鸥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四十岁,人到中年,时局动荡,战乱绵绵。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其中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这首诗抒写作者的亲历,读着悲从中来。请指出“悲”的具体内容。

简要赏析第四联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

【小题1】①身世飘零之苦;②穷途落魄,光阴蹉跎、功业无成之伤感;③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不宁之忧患。(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小题2】①触景生情,以眼前的秋景联想到战祸连年,个人生活的不安定;点明了江鹳所避之“风”。(答出“联想”也可)②用典,以“宋玉悲”点明题旨。(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八月六日过灞桥①口占 清??樊增祥

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痕颦。

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②边蜀鸟啼,玉泉山③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注〗①灞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②金水桥:在北京市金水河上。金水河南一支贯入宫内。③玉泉山:在北京市西北,山下有玉泉,故名。“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

(1)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表现“愁”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何不同,请各举一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第一首诗用“残柳”写出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第二首诗中的“柳”与“蜀鸟”一同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1点得1分)

(2)(5分)①《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比喻为女子长颦的翠眉,点出了送行人无限的凄惋之意,从而表现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之“愁”。

②《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残柳的“黄”与“陌上尘”、“月”的“黄”作对比,写出了系马桥南的诗人无以复加的离别之“愁”。

③《燕山春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金水桥”、“玉泉山”等华贵的景物与“蜀鸟”、“柳”等伤感的景物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二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作了极好的铺垫。

④《燕山春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江南江北”的距离夸大,借此渲染了离乡后的无限愁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出它们不忍离别的情状(1分),实际上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2)①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2分)②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意思相近即可)(2分)

(2)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后两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写景为后面写春恨作了铺垫。(3分)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绪(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3分)


解析:

无 

下列各项判断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一文中,连续三次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每一次感叹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抒情、议论、描写的交替,奠定全诗的咏叹基调。 B:“千古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联中的“怨恨”为全诗的主旨,以撩人的琵琶怨曲,烘托了昭君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这怨曲中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C: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__的诗篇 D:《锦瑟》一诗,紧扣“思华年”展开。诗中回忆了昔日与妻子王氏双栖双飞如庄周化蝶般的美好生活,寄托了自己无限的情思。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9年全国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4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指势力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的,经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细读全诗,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本诗紧扣“待”,描写了哪些诗人等待客人的情景?

(3)诗的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1)急切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①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来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②好像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③朋友不至,天色已晚,且下起了雨,面对着厅堂,只好自嘲来自我安慰的情景。

(3)内容上(1)叙写了天色已晚,钟声已经响起且下起了细雨,表明朋友不再来看望自己;(2)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怅惘之情;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的“临堂空复情”的抒情(或为下文“临堂空复情”的直抒胸臆作铺垫)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1分),一个从时间上(1分),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1分),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2分)。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参考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小题2】参考答案:

       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1)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2)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走、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夭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邑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