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①赴阙:去京城。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两山分处黄河南北。

(1) 中间两联对仗是这首五律的精华之所在。请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加以简要的分析。

                                     

(2) 诗人以“犹自梦渔樵”作结给人以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一感觉?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1景物描写,气象壮阔,雄浑苍茫,笔力雄劲,有高屋建瓴之势;且富有动感,富有变化,富有气势,富有非同寻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给人一以外的感觉。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诗人却不想升迁,反而想到要去过一种“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喜爱林泉的志趣。 


解析:

1中间两联都是写景,首先要分清诗人写的是大景还是小景,再结合这首诗的风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2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1题。(7分)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3分)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4分)

(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解析:

【附:两宋词鉴赏】

《水龙吟》(章楶)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在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升说它“形容尽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在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在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复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从教坠”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我道:是随风而落。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抛家傍路”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这里用“抛家”带有人的感__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亲人远去,是无情。赶着做事是有情。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落红”有“残红”之意,也可暗指初夜。“落红难缀”,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晓来雨过”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让情感达到升华。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9、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4分)

【小题1】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杨柳摇曳、冰雪消融、春草返青的生机盎然的初春美景图。(2分)虽不免有离愁相扰,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2分)

【小题2】 9、示例1:不同意。尾联回忆被贬黄州,初经此地时内心的孤苦与凄凉。这些回忆是因送别场面而引发。(2分)两相对比,更显友情之深厚,感慨之深沉。(2分)  

示例2:  同意。本诗是送别诗,而尾联却回忆去年被贬时的情景,未能扣住送别。(2分)送别诗一般在结尾直抒胸臆,而此诗的尾联却是回忆往事,表达的情感与朋友相送之情似乎不符。(2分)

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这是因为本诗借凤凰“集香木__,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诗人通过风与凰这两个壮美而崇高的意象,大胆否定__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的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理想。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所以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 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⑴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⑵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6分)

⑴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⑵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是闪耀在诗国天空里的两颗恒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B.“诗佛”、“诗仙”、“诗史”、“七绝圣手”分别指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

C.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D.不同的诗人,其作品的风格往往不相同,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鲜明,王维的恬淡优美。

B


解析:

(“诗史”不是指诗人杜甫,而是指其诗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答: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

⑴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⑵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赞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解析: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率真。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过程何心理展露无疑。感情朴实,流露自然。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答出“补充”“解说”“强调”等字样得2分,结合诗句解说正确得3分)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家世事失望的情怀。(托物言志及解说正确得4分,“情怀”得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并按要求作答。(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沿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__彩,且更新颖。(若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也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写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端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点拨:首联写岳阳楼四周的壮丽景色。首句“岳阳”不是楼名,而是指岳山之南一带(阳为山南)。“尽”“迥”“开”三字表现出景色的邈远辽阔,显示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侧面衬托出楼之高。次联写雁儿高飞,月出山口,但这样的自然美景被诗人赋予了生命,能引愁心去、衔好月来,想象新颖而有独创性。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便用了夸张手法,衬托出岳阳楼之高。最后两句写楼高风急,通过写风“吹人舞袖回”,既写诗人超脱豁达,更写楼之高耸,气韵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