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3、(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4、(反问)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解析:
3、中间两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突出演技的高超。类似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4、这是一个反问句不难判断,结合其正面意思也不难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的含义,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答题时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带”是拟人的手法,又使人展开想象,语言形象生动,意境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 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①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②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妻孥(nú),妻子儿女。 ②世乱,即安史之乱。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五、六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哪些复杂的感情?
(1)是“怪”字。“怪”字写出了乱世中家人骤然重见的出乎意外的情景,反映了出了极度的惊喜,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2)表现了诗人与家人相聚悲喜交集的心情,身逢乱世,四处漂泊,__险恶,现在竟得生还的感叹之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杜甫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②《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①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中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一词语一分。)
②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
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②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称。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早年浪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孤山二十年,终身不仕。他一生未娶,惟以种梅养鹤为事,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枰:棋盘。葑:菰根,俗称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活用水田,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本诗被誉为“诗中有画”。请问:颔联和颈联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这几幅画面都是围绕标题中哪个字展开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画面在“望”中一一展开。(1分)先是一幅“方外寺”:阴森森的树林里,隐隐约约地闪现出一所寺院;“葑上田”: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空中鸟”:瞻望天宇,只见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伶仃的小鸟;“墟里烟”:夕照之中,什么都没有,唯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3分,答出3个即可得满分)(对画面的描写也可概括描述)这幽深清寂的环境,表现了诗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2分)
分)
解析:
无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与_____齐名,被称作_________。
【小题】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小题】
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小题】
【小题】
与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裴侍御归上都①
唐 张谓
楚地劳行役②,秦城罢鼓鼙③。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①上都:古代通称京都为“上都”,指长安。②劳行役:因公务而在外跋涉。③秦城:指都城长安。鼓鼙:大鼓和小鼓,借以指军事。
(1)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称为“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五、六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为精当?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曾有人说,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并未着重渲染离别的凄然和伤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阐述。(4分)
(1)第五、六句中“随”、“趁”二字最精练传神,堪称“炼字”。分别将“江月”和“山花”拟人化了,月在江中的倒影时时追随着离人的身影,山花紧紧追逐着马蹄,江月山花皆有情,只可惜友人就要离去了。
(2)同意这种看法。“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写裴侍御人还没走,离魂已先到长安。表现了裴侍御归心似箭的心情。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景中寓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如果把这首词看作一幅画的话,那么处于画图中心的是什么(人或物)?
2、这首词的前两句与后三句有什么联系?
3、这首词运用色彩词汇有什么表达效果?
1、渔父
2、因果联系。前两句道出了渔父“不须归”的原因。
3、作者将白、红、青、绿四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景色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而又充满活力,写出了词人逍遥、飘逸、闲适、远俗的诗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官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心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贾谊(前200~前168)汉文帝时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因为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用“骚体”做《吊屈原赋》,以自喻政治上的不得志。
1.诗人经常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此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典型景物有 。
2.诗中涉及到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的语句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1.借以寄情的典型景物有:秋草、寒林、斜日、寂寂江山摇落处
2.“吊屈原赋”的语句是:湘心无情吊岂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世没有人能了解自己的际遇心情。(贾谊不知“我”吊贾谊,如屈原不知贾谊吊屈原;同样际遇之人不能彼此相知,何况当世之人。)
3.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借古喻今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两首诗的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的什么特点?各是怎么写的?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