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解: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小题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与诗境不合。
【小题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解析:
【小题1】结合修辞考查炼字,分析诗句的特点
【小题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阅读__《沁园春·长沙》,完成下面试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⒌从表达方式看,词的上半阕着重于______,下半阕着重于______。
⒍”看”字领起的七句,所描绘的深秋图有什么特点?
⒎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5、写景 ; 抒情 6、色彩绚烂、蓬勃生机
7、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事)、蔑视权贵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
5.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6.描写景物特点 7结合作者的情感来答。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突出了对山的喜爱,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厌倦。
解析:
这是与古诗鉴赏结合在一起考的修辞题,要解答这样的题,既要对修辞格本身有较准确的把握,又要紧密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该修辞格具体的表达效果。就此题而言,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山的喜爱,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同时在作这样的思考时,我们还必须紧紧扣住作者——李白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
下列对写“古”之作的主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怀古为词题,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怀念古代英雄人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充分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C:《扬州慢》抚今追昔,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立志报国杀敌,抒发了“还我河山”的豪情壮志。 D:《鹊桥仙》抒发了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更重要的是歌颂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D
2.D
解析:
1.A、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
②简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①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写法。鸟喧后的静,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构画出了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
②三、四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第三句表达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对山的喜爱,就是以现实的否定。山愈有情,人愈无情,诗人的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了。
解析:
(1)鸟“飞尽”,云“去闲”,是动态的景物,可表现的却是孤独之感。标题“独坐”也能说明这一点。
(2)“相看”是谁看谁?诗人和敬亭山,手法就一目了然了。
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3、(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4、(反问)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解析:
3、中间两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突出演技的高超。类似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4、这是一个反问句不难判断,结合其正面意思也不难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的含义,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审”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答题时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带”是拟人的手法,又使人展开想象,语言形象生动,意境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 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①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②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妻孥(nú),妻子儿女。 ②世乱,即安史之乱。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五、六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哪些复杂的感情?
(1)是“怪”字。“怪”字写出了乱世中家人骤然重见的出乎意外的情景,反映了出了极度的惊喜,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2)表现了诗人与家人相聚悲喜交集的心情,身逢乱世,四处漂泊,__险恶,现在竟得生还的感叹之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杜甫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①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②《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诸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做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①知春:赏析中应突出其消息灵通的特点。斗芳菲:赏析中应突出其互相比赛的特点。惟解:只知道。赏析中应突出其诚实可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一词语一分。)
②A、劝勉说:劝人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多读书,以免像“杨花榆荚”那样白首无成。
B、揶揄说: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C、怜惜说:“杨花榆荚”也是花。虽无大红大紫,亦有其可称道之处。
D、哲理说:诗有寓意。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他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刻意在诗中描
画出一个“杨花榆荚”的形象,以鼓励“无才思”者应有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精神。“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