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送 友 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
。
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
答:
。
【小题1】第一问: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
第二问:表达了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小题2】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4分)
第四句:“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4分)
解析:
【小题1】4分,寒月、山水(兼葭)各1分,整体意境1分,语言表述1分,第二句3分。
【小题2】每一句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试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15.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
16.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4.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15.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则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16.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解析:
无
诗剧《女神之再生》中“女神之再生”象征是什么?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重点诗剧,运用了神话的题材、诗剧的体裁、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女神之再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 社会理想是模糊的 。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的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 ,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 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 创造,只是理想的 憧憬,光明的 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的以鼓舞的力量。
解析:
考查对《女神之再生》的运用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解: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小题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与诗境不合。
【小题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解析:
【小题1】结合修辞考查炼字,分析诗句的特点
【小题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阅读__《沁园春·长沙》,完成下面试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⒌从表达方式看,词的上半阕着重于______,下半阕着重于______。
⒍”看”字领起的七句,所描绘的深秋图有什么特点?
⒎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5、写景 ; 抒情 6、色彩绚烂、蓬勃生机
7、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事)、蔑视权贵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解析:
5.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6.描写景物特点 7结合作者的情感来答。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突出了对山的喜爱,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厌倦。
解析:
这是与古诗鉴赏结合在一起考的修辞题,要解答这样的题,既要对修辞格本身有较准确的把握,又要紧密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该修辞格具体的表达效果。就此题而言,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山的喜爱,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同时在作这样的思考时,我们还必须紧紧扣住作者——李白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
下列对写“古”之作的主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怀古为词题,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怀念古代英雄人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充分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C:《扬州慢》抚今追昔,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立志报国杀敌,抒发了“还我河山”的豪情壮志。 D:《鹊桥仙》抒发了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更重要的是歌颂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D
2.D
解析:
1.A、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
②简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①作者主要用了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写法。鸟喧后的静,翻滚的厚云去后的静。这都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构画出了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
②三、四两句用了拟人的手法。第三句表达人与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第四句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对山的喜爱,就是以现实的否定。山愈有情,人愈无情,诗人的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在这“静”中都表现出来了。
解析:
(1)鸟“飞尽”,云“去闲”,是动态的景物,可表现的却是孤独之感。标题“独坐”也能说明这一点。
(2)“相看”是谁看谁?诗人和敬亭山,手法就一目了然了。
分析诗词名句,在每句后面的括号里切当写出该诗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3、(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4、(反问)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解析:
3、中间两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突出演技的高超。类似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4、这是一个反问句不难判断,结合其正面意思也不难分析其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