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2)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

(1)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1)B  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宋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__去又来。

注解: 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样经得。(2分)

(2)全诗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__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__”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请概括颈联的描写所体现的“流莺”的精神。

(2)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3)从全诗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诗作简要赏析。

(1)(2分)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体现流莺执着的精神追求。

(2)(4分)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2分);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2分)。

(3)(4分)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1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飘零不定的生活(1分);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重用的伤感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宏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有人认为此诗全靠一个“空”字将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请以诗的前两联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

(1)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2)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春 思[宋]方 岳

春风多可①太忙生㈡,长共花边柳处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注】⑴“多可”即“多所许可”,这里是随和的意思。⑵“生”,句末语气词,无实义。“与”,替,帮。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方岳《春思》第四句中的“又”字为例,加以赏析。

(2)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刻画风的形象所运用了的艺术手法的同与异。

⑴“又”与“才”相承,语势急促,状写春风之忙。⑵虞世南《咏风》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袖”“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方岳《春思》,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风拟人化,说她总是太忙,亲切有趣。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完成两个小题。

春日郊行 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试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不同哲理。

(1)诗人紧扣“春日”,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带雨的青山显得清朗又明净,空气中飘来阵阵杂花香味,地上野草根儿不死又重生,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在催播种,老牛带着小牛犊学着把田耕。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场景经过诗人的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充满了春天的情趣。(2分)

本诗在写景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通过嗅觉、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将青山、花香、野草、小鸟、老牛等意象组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2分)

(从动静结合、多角度写景方面分析也可以。)

(2)前者揭示了一切复活的事物都是借助了旧的基础的哲理,(2分)后者揭示了事物(或生命,或人生)虽经磨难,但一有条件,就会释放出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的哲理。(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小题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