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去中①至日(朱彝尊)

去岁山川缙云②岭,今年雨雪白登台。

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

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③。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注]①云中,地名,和诗中的白登台、雁塞(雁门关)均在今山西境内。②缙云,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③龙堆,即白龙堆,新疆南路的戈壁沙漠,这里借其字面意思,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两项是:( )(4分)

A.首联是说去岁今日,诗人还在江南的缙云岭纵览清幽秀美的山川胜境,现在已在万

里相隔的塞外欣赏纷纷雨雪。开篇两句以巨大的空间跳跃,刹那间营造出了种令人

心的人生快意。

B.颔联突而迸发为仰天而呼的哀恸之音。读者从“可怜”“何意”的证据递进中,可

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怀,经由自怜、自叹的往复盘旋,已化而为猛烈的伤心荡怀之涛

而沸涌笔端。

C.颈联是说诗人带几分醉意,驱一骑快马,幽幽踏上夜色苍茫的漠野,那凄凄悲鸣的

城堞角声,横卧荒漠的起伏龙堆,令人感到一派塞外的孤寂和苍凉。

D.尾联是说诗人身在万里塞外,对江村梅景只可悬想而不可亲近,这是何等凄绝的人

生憾事。诗人以寒梅缩放的美丽虚景,反衬内心挥之不去的绵绵愁绪,较之直吐伤痛,更觉多几分涵咀不尽的余韵。

E.综观全诗,苍茫峻奇的塞外气象,使诗人心雄万夫;朔风古道的关山胜迹,让作者

低回流连。“云中”“缙云”“白登”“雁塞”“龙堆”“江村”,一连串的地名依次相

连,令读者应接不暇,清新而又自然。

②诗题中的“至日”指的是______这个节气。诗中倒文作“日至”,为的是与“天涯”相对“白龙椎”简称“龙堆”,也为的是与“雁塞”相对。这咱情形属于对仗中的______。(2分)

③诗贵“制短情长”,本诗寥寥56字,就蕴涵着复杂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A E (4分,选对一个得2分)。②冬至;借对(2分,答对一个得1分)。

③答案示例:通过“白登”“雁塞”等塞外气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雄万丈的豪情;通过“去岁”“今年”的时空转移,抒发了作者生涯飘蓬的惆怅;通过“故园”“梅花”的遥思畅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的伤痛(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禾 熟①

宋·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22.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

23.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22.丰收

   23.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两个“还似”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解析: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2)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

(1)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

  (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1)B  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宋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__去又来。

注解: 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我们的友情将像这山溪渡一样经得。(2分)

(2)全诗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__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__”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请概括颈联的描写所体现的“流莺”的精神。

(2)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3)从全诗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诗作简要赏析。

(1)(2分)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体现流莺执着的精神追求。

(2)(4分)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2分);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2分)。

(3)(4分)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1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飘零不定的生活(1分);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重用的伤感之情(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