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暝:日暮,天晚。②空:这里有人迹罕至的意思。新雨后:刚下了场雨。晚来秋:晚上天气凉爽,有秋意。③喧:喧哗,喧笑。浣女:洗衣服的女子。下渔舟:“渔舟下”的倒装句。④随意:任凭。歇: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表达了诗人归隐之意。

①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愿望?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诗人笔下的辋川景色有何特色?而“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什么?

①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洁身自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愿。

②辋川远离喧嚣的闹市,景色清幽,极富画意。“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解析:

田园诗与作者的隐逸意愿密不可分,无论是陶渊明,还是王维、孟浩然及其同一流派的诗人无不如此,可以说这类诗的立意也是有章可循的,因此回答时应从立意切入。田园诗的景物描写总离不开清幽,王维的田园诗总离不开画意,据此回答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至于“渔舟”,肯定与陶渊明有关系,毋庸赘述。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写 情  

李 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那么两首诗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析。

表达技法不同,李白诗赋予“明月”以灵性,借“明月”寄托愁思,而李益以明月反衬哀情。所起作用基本相同,都是情感的寄托物。李白将“明月”人格化,请其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突出了诗人对朋友强烈的深厚的情谊。而李益诗则以溶溶的月色创造了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反衬渲染哀情,使孤独惆怅之情更突出,更含蓄。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6分)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③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解析:

无这是一道开放性极强的鉴赏题,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均可得到相应的分数,这也符合国家教育部命题中心的有关文件的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

(1)本诗的前六句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4分)

(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4分)

8分①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或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进发出来了;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2分);作用是蓄势和烘托。(2分)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2分,手法和结构作用各1分)。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送别杜甫以后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情境之下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2分)

对故土的想念,写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4分)本文感情真实,质朴。(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泊扬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注]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1)这首诗的颔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很巧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从全诗来看,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藏”和“退”,用“藏”字,意蕴丰富,雨停天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但诗人远望,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蒙蒙的大概罢了,由此可见“藏”字用得极妙;用“退”,意思是说,雨晴风起,风吹退江面新涨的潮水,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这样写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2)抒发了作者离别家乡,羁途漂泊的伤感之情,首联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沿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吗?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客衣”,点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薄”字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 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中的艰辛,隐发漂泊失意之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3.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特异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溪水的清澈?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最后一联的理解。(2分)

13.诗人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14.李白反复渲染清溪的清澈无比,结局却来一句:“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李白写溪的清澈,其实都是自写,以溪之清,衬世事之浊,抒发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1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分)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有人认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为什么?(2分)

答: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从“实”与“虚”的角度,任选一首进行鉴赏。(4分)

答:

(1)同意。送友人上船时,正是橘柚飘香的秋天,面对江风、冷雨,一个“凉”字,写出了身体上感觉到的逼人凉意,更透露出离别时的心理感受。“凉”字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

(2)示例一:《送柴侍御》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所见所感,后两句用丰富的想象,虚写别后的情景,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示例二:《送魏二》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行人虚构了一个凄清的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的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地烘托了送别的伤感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0)—(12)题。(10分 )

绝句(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此诗写于成都草堂。深造次,即太轻率;丁宁,同叮咛。

(10)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号为 ;他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

(11)诗中_________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_______ ______的心情。

(12)此诗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10)少陵野老  诗史

(11) 客愁   饱受乱离客居他乡的郁闷忧愁(此空2分,前三空各1分)

(12)本诗中花开莺啼本是春天美景,但客愁在心的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感时”二句中,诗人感伤时乱,怅恨离别,却特意描写花开鸟鸣的乐景,二处通过“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都达到增添一倍烦恼忧愁的艺术效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解析:

作品赏析: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