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

【小题1】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许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3分),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3分)。(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①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补充注释】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③卧松云:隐居。④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的意思。⑤清芬:意为高风亮节。

从整首诗的构思角度入手,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主要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做简要分析。

【小题1】首联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之情;(1分)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酒月中,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揭示出“可爱”之处;(1分)尾联归结到对孟浩然的“敬爱”,把他的高雅比为巍峨峻拔的山峰,令人仰止。(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1】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对比”中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1分)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1分) 

或: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诗中的“高山”一句用了《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让人产生联想,(1分)突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孟浩然的高大形象。(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诗歌赏析:

韵译: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评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拋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云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这里,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一联写孟浩然闲居无事,日以饮酒赏花为乐。前一联作纵向勾勒,此一联则作横向铺染,纵横反复,详尽描绘了孟浩然的隐士风流。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实,李白的描写是各有侧重的。醉酒迷花,亦是李白乐为之事。写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洒脱不拘。同时,也愈益显出二人的灵犀相通。

尾联在赞誉对方时发出由衷的喟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慕敬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进行反衬。这就自然逼出结句——对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这是礼赞,这是天性率真的诗人向自己爱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诚。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关城树色催寒近, 。(李颀《送魏万之京》)

2.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水落鱼梁浅,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適《燕歌行》)

1.御苑砧声响晚多。2.明月松间照。3.天寒梦泽深。4.战士军前半死生。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的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1)第二句的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战士一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的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口,言极战争惨烈,战斗时间长。

(2)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英勇无畏的形象。


解析:

诗歌大意:连环的金带束紧了战袍,马头从雪中冲出,过了临洮关。卷起军旗夜袭了单于的大帐,胡乱地砍杀胡兵,使宝刀都有了缺口。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1] ,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1]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1)诗描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洪迈《容斋随笔》中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花容月貌却又寂寞幽怨,而今青春消逝、白发频添、闲坐回忆的宫女形象。(只答“宫女”给1分)

(2)诗以少总多,二十个字,地点、时间、环境、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1分),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些曾经美丽的宫女被禁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红颜憔悴,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只能回顾玄宗遗事,令人凄绝(1分)。二十个字描绘出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1分)(能答“言简意赅”,并结合诗歌内容,酌情给分。)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7分)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南宋末年福建连江人,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隐居苏州。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它写出了菊花的 特征,表现了诗人的 情怀。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达了南宋诗人不解的情结,朱淑真在《黄花》中也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请选择两个角度分析二者的优劣。

【小题1】傲骨凌霜、孤傲绝俗。表示他坚守高尚节操,忠于故国的情怀。

【小题1】① “枝头抱香死”的“死”比“抱香枝上老”的“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②“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反问,语气坚定;后者否定,语气稍弱。③“吹落”也有死的意味,痛切悲壮;后者的“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④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__之情,跃然纸上。后者的“秋风”则没有这种所指。


解析:

【小题1】菊花的特征(1分)情怀(2分,只说“坚守高尚节操”的给1分,只说“忠于故国”的给2分

【小题1】4分,一点2分,回答2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解析:

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和诗题。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②半卷红旗临易水

③谁家春燕啄新泥④夜泊秦淮近酒家

⑤巴山夜雨涨秋池⑥晓镜但愁云鬓改

⑦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⑧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0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杜牧·江南春②李贺·雁门太守行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杜牧·泊秦淮⑤李商隐·夜雨寄北⑥李商隐·无题⑦杜甫·春夜喜雨⑧李白·渡荆门送别⑨孟浩然·宿建德江10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1王湾·次北固山下12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解析:

诗歌题目能够显示诗歌类别,诗歌题目能够反映内容的主体,题能够反映诗歌的写法,诗题直接点名诗人的感情基调,诗题能够反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醒读者关注诗歌的题目,因为它是鉴赏诗歌的金钥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

(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2)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不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杀射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当时匈奴贵族四姓之一。

有人说这首诗是“败中见豪气”,为何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答:

这位将军身经百战,铁甲已破,层层被围,陷于困境;但他率部冲向敌营,射杀敌将,并杀出重围。尽管只有千骑归来,却体现了英雄的豪气。


解析: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