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二十四桥”在今天的哪里?
A:镇江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1).前两句写花木兰,“作”字必成“扮”字不更好吗?请说说你的见解。
(2).本诗为《题木兰庙》,后两句却写内蒙拂云堆神祠上祝明妃王昭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慨?
(1).(3分)“作”字既突出显示木兰女扮男装的特殊身份,又生动描绘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若改成“扮”字就显得平淡无味,木兰的英雄气概就难以彰显。
(2).(3分)本诗写的花木兰和王昭君都是女性,她们的从军和出塞都是为解国家之急。作者将两人并举,由此来感慨此等国家大事竟然由女儿家来担当,足见巾帼英雄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1)诗的第一、二句从什么角度描写?突出了什么?
(2)诗中“竹影和诗瘦”的“瘦”字被称为传神之笔,请结合全诗简析。
(3)月之不肯下西厢,是有浮云阻隔还是有其他原因,诗人没有说。你认为意蕴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一是从视觉,一是从嗅觉的角度,突出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
(2)竹为自然之物,诗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3)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这遗憾和幽怨指的:也许是与情侣天各一方,不能互述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是羁旅的思乡之愁;也许是诗人此时此景中的一种朦胧的感受而已。(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小题1】(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2】(6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4分)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2)(4分)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2分);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半闻横管
南宋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笛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①。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委:落下②金谷:此处代指金人占领下的北方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笛声?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①夸张手法。(2分)笛声穿越层云,将树叶也纷纷振落,表现笛声的高亢。(2分)
②对国土沦陷的悲痛(2分)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怀念。(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联系本诗的前两句,概述诗歌描绘的山村所具有的独特风味:
(2)请品味“闲着中庭栀子花”中“闲”字的妙处:
(6分)(1)①村落很小;②居民分散;③山居“幽”“深”。(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家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这种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是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体验山行的趣味。每个要点1分。)
(2)①“闲”字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②从侧面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③含蓄蕴藉,引而不发。(“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侧面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这里的“闲”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
【小题1】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许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3分),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3分)。(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①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补充注释】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③卧松云:隐居。④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的意思。⑤清芬:意为高风亮节。
从整首诗的构思角度入手,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主要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做简要分析。
【小题1】首联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之情;(1分)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酒月中,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揭示出“可爱”之处;(1分)尾联归结到对孟浩然的“敬爱”,把他的高雅比为巍峨峻拔的山峰,令人仰止。(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1】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对比”中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1分)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1分)
或: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诗中的“高山”一句用了《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让人产生联想,(1分)突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孟浩然的高大形象。(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诗歌赏析:
韵译: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评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后者虽有人表示倾慕,但未见有几人能守本持一。孟浩然不同。他拋弃了功名富贵,便安心林下,终日与劲松白云为伍。自少至老,心志如一。这里,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一联写孟浩然闲居无事,日以饮酒赏花为乐。前一联作纵向勾勒,此一联则作横向铺染,纵横反复,详尽描绘了孟浩然的隐士风流。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实,李白的描写是各有侧重的。醉酒迷花,亦是李白乐为之事。写此,意在突出孟浩然的洒脱不拘。同时,也愈益显出二人的灵犀相通。
尾联在赞誉对方时发出由衷的喟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慕敬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进行反衬。这就自然逼出结句——对孟夫子,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这是礼赞,这是天性率真的诗人向自己爱慕的人坦露出的赤诚。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关城树色催寒近, 。(李颀《送魏万之京》)
2.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水落鱼梁浅,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適《燕歌行》)
1.御苑砧声响晚多。2.明月松间照。3.天寒梦泽深。4.战士军前半死生。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