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宋】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寒, 云绕前岗水绕村,

雪堆遍满四山中。 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 天寒日暮吹香去,

一树梅前一放翁。 尽是冰霜不是春。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的喻体是

9、这两诗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试作简要分析。

8. 雪;佳人(2分)

9.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前篇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后篇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做从天而降的美人)。(3分)到黄昏、点点滴滴。

不同点:前篇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痴情狂态:想化身千亿,站在梅花树前尽情欣赏。后篇最后一句点名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赏花人。

(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的?

(2)“清景”中 “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1)一是抓住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绿柳来描写;二是用“才”、“半”突出早春的特点;三是虚拟“花似锦”的热闹反衬赏春人少从而突出早春。(2)一是“清新”,写早春之景的清新可爱。二是“清净”,春景刚露,赏春人少。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

(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2分)

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2分)

   (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余味无穷。(4分)


解析:

无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政”通“正”,正当的意思;②“清和”指农历四月。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如绘色的角度: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图。其他如上下远近结合、叠词等角度亦可。(写出角度1分,紧扣角度分析2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

(2)抒发了诗人喜爱田园生活、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触景生情,在尾联直抒胸臆: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诗人用自然美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垂柳 唐谚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损纤腰学不成。

22.诗中第一句“绊惹“两字绝妙,请你说出妙处。

23.诗中后二句,笔锋一转,另辟蹊径,你以为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22、“绊惹”有撩逗之意,写出了垂柳调皮可爱的性格、情韵。(2分)

23、用了托物寄兴(托物言志、用典“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的手法(1分)讽刺了世人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3分)(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讽谏之情”得2分)


解析: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二十四桥”在今天的哪里?

A:镇江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1).前两句写花木兰,“作”字必成“扮”字不更好吗?请说说你的见解。

(2).本诗为《题木兰庙》,后两句却写内蒙拂云堆神祠上祝明妃王昭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慨?

(1).(3分)“作”字既突出显示木兰女扮男装的特殊身份,又生动描绘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若改成“扮”字就显得平淡无味,木兰的英雄气概就难以彰显。

(2).(3分)本诗写的花木兰和王昭君都是女性,她们的从军和出塞都是为解国家之急。作者将两人并举,由此来感慨此等国家大事竟然由女儿家来担当,足见巾帼英雄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1)诗的第一、二句从什么角度描写?突出了什么?

(2)诗中“竹影和诗瘦”的“瘦”字被称为传神之笔,请结合全诗简析。

(3)月之不肯下西厢,是有浮云阻隔还是有其他原因,诗人没有说。你认为意蕴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一是从视觉,一是从嗅觉的角度,突出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

(2)竹为自然之物,诗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3)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这遗憾和幽怨指的:也许是与情侣天各一方,不能互述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是羁旅的思乡之愁;也许是诗人此时此景中的一种朦胧的感受而已。(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小题1】(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2】(6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4分)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2)(4分)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2分);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