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游湖上
徐 俯(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蘸”字用得特别巧妙,试分析其艺术效果。
(2)本诗写了作者游湖的见闻,试结合后两句具体分析作者游湖的感情变化。
(1)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春景被装点得格外美丽。(2分)
(2)桥被水淹,人不能度,难免有些遗憾;(2分)可是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摆渡游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
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
【小题1】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小题2】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小题3】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诗中写出哪些意象?
(2)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 诗中写出了柳树、柳枝、柳叶、春风等意象。答出全部意象给2分,少一个扣1分,少两个扣2分)
(2)参考示例:诗中采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2分)诗的第一句将春柳喻为“碧玉”,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做喻,第二句将柳枝比喻为美女裙带,分别写出了春柳整体之美和柳条之美;诗歌最后一句又将春风喻为“剪刀”,写出了春风的活力之美;第三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裁”字赋予了“春风”人的情态,呈现出景物的动态美。(答出“比喻”和“拟人”修辞给2分,分别举例分析给4分,举例分析时意思相近即可给分,比喻只要能举出一个例子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w.@w.w.k.&s.5*u.C.o~m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
1.本诗以何种手法来表现“友人”形象的?“友人”有什么样的风采?w.@w.w.k.&s.5*u.C.o~m
2.本诗里诗人的心情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1)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2分)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没有露面,对别墅也没有直接描写,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相似的园门,处处飘着枳壳花,可以想象到这位友人恬然自适的风采。(1分)
(2)有。(1分)“日高犹未到君家”,日头已高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表现了诗人会友的焦急、急切的心情;(1分)然而当诗人到达村里时发现村园门巷“多相似”于是又感到十分新奇、惊讶,但他是来访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不到友人家,不禁有有些焦急与迷惘;(2分)接着诗人又发现到处都是枳树和枳树花,于是惊叹、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甚至有些陶醉了。(1分)
解析:
无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初唐四杰——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唐诗扩大了表现范围,内容从台阁走向塞漠,显示了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B:西方文坛的文学巨匠很多也是开启人们思想的引航人,像法国作家加缪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英国的伏尔泰既是小说家也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C:明代是继元代后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像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D:近体诗讲求格律,在平仄和押韵上有一定的体式要求,也要求对偶,其中律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幹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这两首诗的基调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这两首诗写法上有明显不同,一首情景交融,一首仅用白描,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1)这两首诗的基调反差极大:卢诗的基调高昂豪迈,而许诗的基调则低沉伤感。
卢诗写戍边将士准备雪夜追敌的壮举,表现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报国的热忱愿望;
许诗写桑幹河北岸一场夜战,半数战士暴尸荒野,亲人不知,还在寄家信,说冬衣已经寄出这样一幕人间惨剧,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作者对阵亡将士及其亲人的同情,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2)这两首诗写法上有明显不同,一首情景交融,一首仅用白描,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卢诗情景交融:乌云遮月,一片漆黑,敌军夜遁,惊起宿雁,营造出了一种大战前的肃杀气氛,正当将士准备乘夜追敌之际,突来一场大雪,积满了战士手中的钢刀和背上的弓箭。场面大,气势足,豪迈有力,渲染出将士们杀敌建功的英雄气概,使人回味无穷。
许诗仅用白描,桑幹河北岸一场夜战,半数战士暴尸荒野,亲人不知,还在寄家信,说冬衣已经寄出,寥寥几笔,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平中见奇,读之令人酸楚。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每空2分,共4分)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1)首联除了扣题春字,还暗示作者居住之处 的特点。
(2)颈联运用 、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1)破败(寒伧、窘迫)(2) 拟人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别业①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①别业:别墅。②南山陲:即终南山麓。
(1)赏析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 ①诗句描写诗人随意而行、闲看云雾的状态,表现了闲适的心境。②由赏景时行至水尽头,又能看云起云落的妙境,领悟出处世的无穷变化以及求学明理的无穷奥妙。③诗中有画。有或行或坐的诗人形象,有云卷云舒的山间气象,物我交融,浑然一体。④动静结合,构筑了一幅恬静的水墨山水图景。(内容2分,表现2分)
(2)①退隐山林的闲适。②陶醉大自然的情趣。③潜心修道的禅趣。(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宋】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寒, 云绕前岗水绕村,
雪堆遍满四山中。 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 天寒日暮吹香去,
一树梅前一放翁。 尽是冰霜不是春。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的喻体是
9、这两诗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试作简要分析。
8. 雪;佳人(2分)
9.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前篇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后篇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做从天而降的美人)。(3分)到黄昏、点点滴滴。
不同点:前篇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痴情狂态:想化身千亿,站在梅花树前尽情欣赏。后篇最后一句点名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赏花人。
(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的?
(2)“清景”中 “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1)一是抓住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绿柳来描写;二是用“才”、“半”突出早春的特点;三是虚拟“花似锦”的热闹反衬赏春人少从而突出早春。(2)一是“清新”,写早春之景的清新可爱。二是“清净”,春景刚露,赏春人少。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