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请简要赏析一下全诗。诗无达诂,本诗可引起你哪些联想?(不低于80字)

:①“欲抑先仰”或“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表现手法。前两举句几乎用矜夸的口吻,用“不论”“无限”突出蜜蜂占尽风光,后两句一跌,将“尽占”二字一扫而光,引人思考。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前三句叙述,末句议论反问。“百花成蜜”已够辛苦了,却来一反问,反复咏叹,令人感慨不已,而诗人怜悯之意则不言而喻。③寓意深远,可以多解。A、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像那种“终朝敛聚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似的人物。B有人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像那种“终日辛苦不寻常,为它人作嫁衣裳”似的人),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无情讽刺。


解析:

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1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2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解析: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1、外弟:表弟。2、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3、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2)全诗采用白描手法;(3)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表述上可有差异,但必须紧扣以上三点)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对“幸此南夷谪”中的“幸”字作何理解?请从诗人自己与对后人的影响上理解

被贬谪,就柳宗元来说,不能说是幸,这里含有牢骚和自我安慰之意。但对后人来说,真的是幸,因为被贬,才有《永州八记》那样的不朽名篇和《溪居》一般的诗作,柳宗元的文学高峰,也自永州之后开始形成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此诗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 “远害全身”的意思是

⑵诗人对洞中蝙蝠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原诗简要分析。

                                 

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

2结句心 “—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 谷 园

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释】①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金谷涧中。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绿珠。孙秀要抢夺绿珠,石崇不答应。孙秀就假传圣旨,要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杀。

(1) 诗人描绘的金谷园遗址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思?

                                     

(2)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并说出它的作用。

                                     

1描绘出一种苍凉、凄迷的境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思。 2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无情”的流水,“自春”的草,啼鸟的“怨”等。既反衬出诗人的多情──对“繁华事散”的不尽感慨,还抒发了对“繁华事散”产生无穷的感伤。


解析:

拟人修辞手法容易回答,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在发挥时应抓住“繁华事散”这四个字,因为这是诗眼。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耀”,就是说鉴赏时必须透过诗眼,窥视诗人神府。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

2、 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答:

1 、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23—24题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23.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 ,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像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主要描写 ,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从诗句描写内容方面答题)(2分)

24.诗人写景,往往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试以“柳花惊雪浦”一句为例加以赏析。(4分)

自然景物   人的活动

24.颔联写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象是铺了一层雪。诗人不禁大为惊奇。此句 “惊”字写人,透露出诗中有人,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这种观感和情思与诗歌所展示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