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游湖上

徐 俯(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蘸”字用得特别巧妙,试分析其艺术效果。

(2)本诗写了作者游湖的见闻,试结合后两句具体分析作者游湖的感情变化。

(1)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春景被装点得格外美丽。(2分)

(2)桥被水淹,人不能度,难免有些遗憾;(2分)可是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摆渡游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小题1】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小题2】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小题3】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诗中写出哪些意象?

(2)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 诗中写出了柳树、柳枝、柳叶、春风等意象。答出全部意象给2分,少一个扣1分,少两个扣2分)

(2)参考示例:诗中采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2分)诗的第一句将春柳喻为“碧玉”,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做喻,第二句将柳枝比喻为美女裙带,分别写出了春柳整体之美和柳条之美;诗歌最后一句又将春风喻为“剪刀”,写出了春风的活力之美;第三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一个“裁”字赋予了“春风”人的情态,呈现出景物的动态美。(答出“比喻”和“拟人”修辞给2分,分别举例分析给4分,举例分析时意思相近即可给分,比喻只要能举出一个例子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w.@w.w.k.&s.5*u.C.o~m

澧水桥西小路斜,

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

1.本诗以何种手法来表现“友人”形象的?“友人”有什么样的风采?w.@w.w.k.&s.5*u.C.o~m

2.本诗里诗人的心情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1)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2分)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没有露面,对别墅也没有直接描写,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相似的园门,处处飘着枳壳花,可以想象到这位友人恬然自适的风采。(1分)

(2)有。(1分)“日高犹未到君家”,日头已高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表现了诗人会友的焦急、急切的心情;(1分)然而当诗人到达村里时发现村园门巷“多相似”于是又感到十分新奇、惊讶,但他是来访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不到友人家,不禁有有些焦急与迷惘;(2分)接着诗人又发现到处都是枳树和枳树花,于是惊叹、赞美之情也就油然而生,甚至有些陶醉了。(1分)


解析: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初唐四杰——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唐诗扩大了表现范围,内容从台阁走向塞漠,显示了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B:西方文坛的文学巨匠很多也是开启人们思想的引航人,像法国作家加缪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英国的伏尔泰既是小说家也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C:明代是继元代后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像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D:近体诗讲求格律,在平仄和押韵上有一定的体式要求,也要求对偶,其中律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幹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这两首诗的基调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这两首诗写法上有明显不同,一首情景交融,一首仅用白描,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1)这两首诗的基调反差极大:卢诗的基调高昂豪迈,而许诗的基调则低沉伤感。

卢诗写戍边将士准备雪夜追敌的壮举,表现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报国的热忱愿望;

许诗写桑幹河北岸一场夜战,半数战士暴尸荒野,亲人不知,还在寄家信,说冬衣已经寄出这样一幕人间惨剧,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作者对阵亡将士及其亲人的同情,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2)这两首诗写法上有明显不同,一首情景交融,一首仅用白描,却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卢诗情景交融:乌云遮月,一片漆黑,敌军夜遁,惊起宿雁,营造出了一种大战前的肃杀气氛,正当将士准备乘夜追敌之际,突来一场大雪,积满了战士手中的钢刀和背上的弓箭。场面大,气势足,豪迈有力,渲染出将士们杀敌建功的英雄气概,使人回味无穷。

许诗仅用白描,桑幹河北岸一场夜战,半数战士暴尸荒野,亲人不知,还在寄家信,说冬衣已经寄出,寥寥几笔,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平中见奇,读之令人酸楚。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每空2分,共4分)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1)首联除了扣题春字,还暗示作者居住之处 的特点。

(2)颈联运用 、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1)破败(寒伧、窘迫)(2) 拟人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