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

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A.这首诗中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这首诗要表达的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被海浪扑打的礁石。B.不怕风浪、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


解析:

诗歌的形象鉴赏。

阅读下面一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①王勃《山中》大概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②荆溪:本名长水、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1)两首诗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乎不同,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王维诗中尾句"空""湿"二字虽看似矛盾,但别有韵味,你认为韵味何在呢?请简析。

(1)王勃《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

王维《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

 (2)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翠色甚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使人感觉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解析:

王勃《山中》,前两句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点明由此产生的感慨。"长江悲已滞"历来解释不一,可理解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也可理解为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发羁旅之悲,还可理解为以日夜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万里念将归"则以指望远怀乡之人思归之念为好。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天色已晚,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既用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纵观全诗,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维《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初冬时节,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曲折穿行,潺潺流淌,且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稀少,反倒更为显眼,不但无萧瑟凋零之感,或许还会引起诗人对色彩的特殊敏感,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后两句以展示全貌为主,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着一"空"字,说明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但翠色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靠视觉、触觉、感觉的联合作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似幻似真的快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梅花。(2分)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的香味。(2分)

   (2)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1分)进行对比(1分)。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宋•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4分)

2.诗歌开篇便点出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具体分析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境特点的?(3分)

(1)① “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影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②“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溪声好像可以用枕装起来一样。

(2)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幼雀雏燕在檐前鸣叫,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3)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及归隐村野、终老还乡的愿望。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不安之态。

B.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D.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的身上。

②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① D

②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要点“向往”或“羡慕”),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③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文后问题(两小题共6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绿,以酒的绿色代酒。

①“炉存火似红”一句中的“似”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②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请分析说明。(4分)

答:

①在荒凉的环境中,眼前出现了熊熊之火,通过一个“似”字,写出了作者的幻觉,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百姓和乐的强烈渴望,点明了作者生活的艰难。

②作者起笔写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使百姓苦不堪言,然后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接着写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酒葫芦早已丢掉,酒杯空空如也;没有柴火,只有空空的炉子。最后又回到对国家的担忧,数州没有消息,不知情况如何,自己只有愁坐。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2分)

答: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4分)

答: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分。写出三个意象得1分,五个意象得满分。)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4分。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9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邮雨泊

王士禛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注】 清顺治十七年农历三月,诗人赴扬州推官任,途经高邮(今属江苏),泊船于高邮湖,触景生情,遥想出生于高邮的北宋大词人秦观而有此作。

(1)“南湖新涨水连天”营造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

(2)本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1)此句描绘出此时由于“寒雨”不停,湖水为之涨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难以明辨的情景,从而营造出一种凄清迷濛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对秦观的仰慕之情。诗人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河的同时,亦暗寓步随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感。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