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14. 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诗写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时期。他被贬后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
(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试举二三例分析郭沫若诗集《女神》里对创造精神的歌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如《晨安》《光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四句写出来怎样的景与情?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释】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病”字。(1分)该词运用拟人修辞,(1分)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1分)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1分)描绘了一幅初晴后幽美、寂静、清爽的山中月夜图。(1分)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解析:
诗歌赏析:首联中月光透过松树,在地上落下斑驳的倩影,就像在地上画了一幅图画。颔联中由于为这样的美景吸引,作者流连树下,久久不思离去。颈联中,怯风,即怕风;病雨,受雨水损害。感觉二者中共同蕴含着一种担忧的情绪。尾联中,予,有版本中用“余”,我;苦吟,推敲诗句。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鉴赏诗歌,完成后面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
③以声衬“幽”(“鸣蛙”)(每一个点1分,共3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丰”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
③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每一个点1分,共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发潭州
杜 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①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 ①褚公:褚遂良,初唐时人,书法冠绝一时,因谏武则天,被贬潭州都督。
试赏析本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表现。
答:
这首诗歌或托物窝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情,以表达诗人的漂泊之感和失意之情。颔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为他送行的只有“岸花”,挽留他的只有“樯燕”,诗人借拟人手法,寄寓寂寥漂泊之感。贾谊、褚遂良不同时却都名高一时,俱被贬。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颈联诗人借此抒写仕途失意之情。尾联紧承前人故事,直接抒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难施的情怀,将沉郁悲愤之情推至高潮。
解析:
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式
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年
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A.这首诗中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这首诗要表达的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被海浪扑打的礁石。B.不怕风浪、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
解析:
诗歌的形象鉴赏。
阅读下面一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①王勃《山中》大概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②荆溪:本名长水、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1)两首诗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乎不同,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王维诗中尾句"空""湿"二字虽看似矛盾,但别有韵味,你认为韵味何在呢?请简析。
(1)王勃《山中》,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
王维《山中》,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
(2)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翠色甚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使人感觉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
解析:
王勃《山中》,前两句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点明由此产生的感慨。"长江悲已滞"历来解释不一,可理解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也可理解为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发羁旅之悲,还可理解为以日夜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万里念将归"则以指望远怀乡之人思归之念为好。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天色已晚,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既用来映衬旅思乡愁,也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纵观全诗,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维《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初冬时节,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曲折穿行,潺潺流淌,且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稀少,反倒更为显眼,不但无萧瑟凋零之感,或许还会引起诗人对色彩的特殊敏感,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后两句以展示全貌为主,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着一"空"字,说明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但翠色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靠视觉、触觉、感觉的联合作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似幻似真的快感。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