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岑参的《山房春事》,回答问题。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建,方圆三百多里,是冶游宴乐的繁盛所在。

请简析本诗构思之妙。

一、二两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粱的衰败似已写,于是作者在三、四句以别开生面的乐景来写哀情,尤其是不从自己深知物是人非而是从“庭树不知”角度表达,相反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


解析:

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如一二句听觉)入手,也可以从今昔对比,情与景的关系(三四句庭树依旧,物是人非之叹,课文中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类的移情诗句。

分析诗词名句的表达技巧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议论)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记叙)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解析:

1、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几种。

2、这两个小题可以从表达方式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后者属于前者)分析。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以下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2)怎样理解这首诗歌的中心?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解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落

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1)诗的前四句,写“花”写“雪”,虚实相间。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什么人的何种思想感情?

(1)前两句,分写梅花刚开放和天山的雪未消融,属于实写;后两句,写的是幻觉,天山东雪被想象成落下的梅花, 而初开的梅花又如雪在眼前,实中有虚。本题要防止学生对虚实概念没有理解,不知何谓诗歌创作中的“虚与实”,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来回答,没有具体内容。

(2)表达的是闺人(女子)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征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这是一首“闺怨诗”——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在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主要有两大内容 :一是思征夫词;一是怨商人语。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社会背景的。由于唐代疆域辽阔,边境多事,要征调大批将士长期戍守边疆,同时,唐代商业已很发达,从事商品远途贩卖、长年在外经商的人日见增多,因而作为这两类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闺独守,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抒写她们怨情的诗也就大量出现了 。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

瑟: 琴瑟。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2)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

(1)“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任两点给2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2)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评分标准:“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如果不同意,可自圆其说,按此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蚕丛: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1)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

(2)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

1)《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极是委婉,浑然无觉。(2)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疑神看着银烛青烟;

(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前两句,诗人以饱墨浓彩的文笔,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有 四个意象。在描绘这些意象的过程中,诗人突出了它们的 ;从“逾”和“欲”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为描绘这个画面作者采用了 的手法。

2.结合整首诗,分析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为表达这种感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1.江、鸟、山、花  鲜明的色彩  衬托

2.第三句是全诗的“转”,由景及情,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的过渡作用。

3.从结句中的“归”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虽然眼前景色美不胜收,然而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反而勾起了诗人异乡漂泊的伤感。作者是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来反衬出乡思之深。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五言绝句,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这是一首送别小诗。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棚。请你写出这两句表达的意思。

(1)地点、时间(1分)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袅袅:形容秋景的萧瑟、暗淡。(2分。各1分。)

(2)分手后,离人虽己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地看。他的“每一看”,便引起送行人“肠一断”,送行人劝慰离人,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古诗鉴赏(6分)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它的作用是什么?(3分)

(2)、“孤客最先闻”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妙极,试谈谈你的理解。(3分)

(1)本诗描绘了秋风飒飒,雁群南飞,随后又落于庭树的秋天的特有的景致,借以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2)、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诗人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这就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