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醉 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1、诗的开头“短短的巷子”指什么?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2、诗的结尾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

(1)“短短的巷子”指回家的路,更指祖国统一的路程;

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做这道题除了读准全诗,更要注意诗后小注。)

   (2)尽管关山难越,困难重重,但作者矢志不渝,仍在努力,期待着团圆的一天早日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著,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走来”,强调这个动作一直在进行)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2)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1)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2分)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2分)(如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也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② “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3分)

(2)拟人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第一次出蜀远游途中。②鲈鱼鲙: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③剡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

(1) 首句“霜落荆门江树空”中“空”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1)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空旷,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2分)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表现了诗人眼前的世界新奇而美好。(2分)

(2)①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2分)②表达了诗人要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的愿望。(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①本首诗中有一意象在古诗里泛指水边送别,这一意象是 ,其中“石桥朱塔两依然”中“依然”的意思是

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细雨垂杨系画船”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 。

①南浦(1分)  依依难舍之意。(2分。如答“仍旧、如故”等得1分)


解析:

②诗句中诗人用细雨、垂柳、画船作结,与诗中前两句景物描写熔为一体,抒发出诗人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之情,写得情意绵绵,颇具风神情韵之美。(意思对即可得分)(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的角度,简析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1)颔联描绘出汉江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意境优美,景色壮丽清新。(2分)

(2)“浮”和“动”。(1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浮”“动”以夸张笔触,奇妙想象写出了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奇丽景观。(3分)

(3)诗前三联将汉江优美壮丽清新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襄阳水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情绪积极乐观,让人回味无穷。(情感2分,分析2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分析2分。)


解析:

请简要概括《凤凰涅槃》的主要内容。

除夕将近满意对凤凰在寒风凛冽,万物枯朽的丹穴山上唱着哀歌为自己安排火葬,凤鸟诅咒冷酷、__、腥秽的旧世界,并诘问“你到底为什么存在”,凰鸟回想起那过去的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的历史,决心要追问那“年轻的时候”,“新鲜”、“甘美”、“光华”的年代,他们投入火中获得新生,黎明时分,凤凰更生后出现一片“新鲜、净朗、华美、芬芳”,春潮滚滚、生机勃勃的光明世界,这也是诗人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展望,集中的体现了诗人那种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思想。


解析:

考查对《凤凰涅槃》的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⑴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⑵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   

⑶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答:

⑴C(“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一语不确,“咸言”有种推测、据说之意,所以从全诗看,这首诗更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⑵凄清、忧伤。⑶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同情、感慨。(意思对即可。)表现手法:王诗——通过对寒外古战场黄尘、白骨、蓬蒿等具体现实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 使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自然。杜诗——“君不见”三字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青海古战场全景;“无人收”则直抒胸臆,渲泄出怨愤之情。/ 使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强烈的感__彩。(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


解析:

《塞下曲》内容多写边塞战事。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诗中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写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

(2)谈谈三四句作者是如何挽留想走的客人?

答:

12.(1)首句从整体入手,正面描写山景,写出山中生机勃勃、争奇斗妍的美景。或:首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态和意趣,写出了山中万象更新的美好春光。(2)三、四句以委婉的方式,写出了春天山中特点;用山中的美景、令人神往的意境去诱导客人,情理交融,虚实相间。


解析:

(1)侧重表现手法,必须明确表现手法有哪些。结合专业术语来答。

(2)结合内容,题目中留,怎样留,结合情感来答

下列各句不含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