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历史分期顺序排列下列诗句,并指出作者和诗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④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
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⑧/②③④⑥/⑦①⑤
解析:
(先秦/魏晋南北朝/唐朝)。①句出自李白的《行路难》,②句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辞》,③句出自曹操的《龟虽寿》,④句出自汉乐府《陌上桑》,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⑥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⑦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⑧句出自《诗经·关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第三句中的“碍”,第四句中的“遮”,景中含情,颇有诗意,试作简要分析。
答:
本来是诗人对锦江的风景留恋不舍。诗人却说是锦江的草有情,绊住诗人的马蹄,不让走;锦江的云有意,围住诗人,不使离开。写景生动活波,抒情深挚蕴蓄。
解析: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__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A
解析:
(问梅花的消息,是用梅花来概括其他事物,表示作者爱好芳香纯洁事物的高尚情操。)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①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②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B.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①B)②B
解析:
(两诗立意并不相同。 (袁诗为七绝,也属于近体诗。)
对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担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A.首句突写客中寒食景色,尾句遥念故园寒食景色,一起一收紧扣诗题。
B.“独”字是“空”字的延伸,又是“想”字的伏笔”,“想”由“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二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作用。
C.第三句居全诗主位,借景抒情,运笔曲折而又含蓄。
D.尾句景中见情,透露了诗人的归思,表达了对诸弟和故园的思念。
C
解析:
(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组中任选一题。
(1)出师未捷身先死, 。
心非木石岂无感?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实迷途其未远, 。
,两朝开济老臣心。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1)长使英雄泪满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
(2)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 实迷途其未远 三顾频烦天下计 人比黄花瘦
解析:
任选必须选一组,不能两组都选,如果都选只批第一组。每句中有一个错字,该句即为0分。
阅读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的《我爱这土地》一诗,完成下面试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
2、分析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一组意象的内涵。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2、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解析:
1、注意题干提示本诗写于1938年,那是国难当头的困难时期。诗歌的象征意义就不难理解了。
2、意象的含义要与诗歌的主旨吻合,即可以从主旨来分析。
3、这里的“我”和“土地”分别象征着苦难中华儿女和苦难的祖国。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⑴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1分),“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1分)。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1分)。⑵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并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1分),“鸦”在“飞”(1分),“人”在“归”(1分),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1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醉 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1、诗的开头“短短的巷子”指什么?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2、诗的结尾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
(1)“短短的巷子”指回家的路,更指祖国统一的路程;
表达的是一种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做这道题除了读准全诗,更要注意诗后小注。)
(2)尽管关山难越,困难重重,但作者矢志不渝,仍在努力,期待着团圆的一天早日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著,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走来”,强调这个动作一直在进行)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2)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1)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2)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2分)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2分)(如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也可)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