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4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③。

归燕识旧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④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 ①远扬:高处和长的枝条。②觇:观察。③泉脉:地层下伏流的水源。④觞:酒杯

诗人在诗歌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生活景象?

【小题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描绘出社会生活安定,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的图景。


解析:

【小题1】每句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古人写诗讲求炼字之妙,力求一字传神,请赏析末句中“空”字的妙处。

送别诗千姿百态,各尽其妙,各具其情。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小题1】“空”字使用精妙,一语双关。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2分)“空”字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1分)

【小题1】思路一:情景交融的写法。(2分)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给人一种人生飘忽不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结束句将“离恨”比作湘江水那样悠长,以景结情,含蓄绵长。(2分)

思路二:本诗采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2分)用暮春时节给人以春天感觉的典型物候“柳絮飘飞”和“凌寒绽放”来写“离情别恨”使得全诗倍增苍凉之感。这种离恨犹如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2分)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分)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刘禹锡(772-842)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但却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晚年写下这首《始闻秋风》。

全诗是怎样写秋风的?请简要分析。

赏析颈联“动”“开”二字,说说其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怀?

(。

【小题1】1)①全诗用拟人手法来描写秋风(1分)诗人将秋风称作“君”,描写去年秋序已尽时与秋风一起观赏黄菊怒放,暑尽秋来,一返人间,共聆寒蝉啼鸣(2分),诗人用拟人手法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多情多义,情意款款的秋风形象(1分)。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秋风(1分),前两联正面描写秋风,五更时分,凉风飕飕,突出作别经年,秋风依然那样刚疾劲肃;后两联侧面描写秋风,骏马抖动鬃毛,向往驰骋,鸷雕睁开睡眼,直视苍穹,长天大地澄澈清明,世间万物虎虎生气(2分),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了虽经政治坎坷,依然豪迈的气概(1分)

【小题1】(2)“动”意为“抖动”“振动”, “开”意为“张开”(1分)。这两个动感很强的词语,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1分)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1分)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或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1分)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小题1】诗的三、四两联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景象。清晨起来,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回家歇息。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我”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小题1】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安适田园生活的热爱。“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此诗写于1279年秋,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途中,路经金陵(南京)而作。②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目睹之景,衰草遍地、行宫荒凉、夕阳残照,一幅破败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已经覆灭。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元无异”“半已非”巨大的反差设置,写出了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景象。

C.五、六句融情于景,通过写满地芦花的衰落飘零和旧家燕子的无依无靠,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D.此诗语言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虽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慷慨高昂,却也沉挚悲壮。

⑵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C

(2)①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②对故国山河土地的眷念;③虽九死而无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1)C不能只说是对诗人命运的叹惋。第六句化用典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照应着第五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抒发身世之悲,又紧承三四句,通过写经历战争浩劫后“旧家燕子”    无处可飞,抒发兴亡之感,失国之痛。

(2)共3点,答对1个要点2分,2个要点3分,3个要点4分。

分析:从“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看出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之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诗句,写自己此行将一别无还,“江南”作为南宋家园的象征,眷恋故土之情可见一斑,“化作啼鹃带血归”使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以死殉国的决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3 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3 分)

⑴特点:幽静、优美、和谐。意象:雨中的鸡鸣、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

⑵“闲”。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的劳动生活气息。


解析:

(1)1 分,答出幽静即可,2 分,对三个得1分。

(2)诗眼一分,手法1 分,理由1分。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静谧、优美、和谐的山村风景。

  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

按历史分期顺序排列下列诗句,并指出作者和诗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④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头。

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⑧/②③④⑥/⑦①⑤


解析:

(先秦/魏晋南北朝/唐朝)。①句出自李白的《行路难》,②句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辞》,③句出自曹操的《龟虽寿》,④句出自汉乐府《陌上桑》,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⑥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⑦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⑧句出自《诗经·关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第三句中的“碍”,第四句中的“遮”,景中含情,颇有诗意,试作简要分析。

答:

本来是诗人对锦江的风景留恋不舍。诗人却说是锦江的草有情,绊住诗人的马蹄,不让走;锦江的云有意,围住诗人,不使离开。写景生动活波,抒情深挚蕴蓄。


解析: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__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A


解析:

(问梅花的消息,是用梅花来概括其他事物,表示作者爱好芳香纯洁事物的高尚情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