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题2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选出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B.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D.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选出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意境特征相近的一项是
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B.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C.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选出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所运用的抒情方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D.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对偶。 B比喻 C夸张D夸张
【小题2】C 雄浑,开阔。A 清幽 B荒凉 D澄彻明净,闲适
【小题3】B直接抒情。其余的是间接抒情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高適《燕歌行》)
2.君不见, ,平沙茫茫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5.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1.至今犹忆李将军。2.走马川行雪海边。3.使我不得开心颜。4.举杯邀明月。5.落日故人情。
解析:
无
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霁光浮瓦”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诗后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选其中一句的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小题1】写出了春雨过后琉璃瓦上光线浮漾碧色浓绿的情景,为抒发春愁渲染了特定氛围。
【小题2】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一般的客观描摹,而是赋予人的情态,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一夜细雨的滋润,娇嫩的花草已经感到受不了了。一个“含”,一个“卧”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状态,传出了它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心情也包孕其中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也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1)夏日大雨将至,石榴花未开全,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苦闷压抑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二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而感到愉快和超脱。
解析:
略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这四句诗重在写出歌者地位的不凡。
B.“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清商”写出乐曲特点,音调清越;“徘徊”,写出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C.“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中的“知音”指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引申为了解对方内心抱负的人。
D.这首诗歌所吟咏的是高楼上的弦歌,那激越悲哀动人的乐曲之声,引起了一个楼外人对歌者的同情和知音稀少的感慨。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评价这四句诗“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你如何理解?
答:
【小题1】B
【小题1】我们可以从那跌宕回环的琴韵和“叹”息声中,隐隐约约“看见”(暗含)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女子)的身影。
解析:
【小题1】“徘徊”在诗中是形容乐曲的回环重叠。3分
【小题1】意思对即可,2分。
古代诗歌阅读(4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③。
归燕识旧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④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 ①远扬:高处和长的枝条。②觇:观察。③泉脉:地层下伏流的水源。④觞:酒杯
诗人在诗歌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生活景象?
【小题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描绘出社会生活安定,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的图景。
解析:
【小题1】每句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古人写诗讲求炼字之妙,力求一字传神,请赏析末句中“空”字的妙处。
送别诗千姿百态,各尽其妙,各具其情。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小题1】“空”字使用精妙,一语双关。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2分)“空”字还写出了作者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1分)
【小题1】思路一:情景交融的写法。(2分)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给人一种人生飘忽不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结束句将“离恨”比作湘江水那样悠长,以景结情,含蓄绵长。(2分)
思路二:本诗采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2分)用暮春时节给人以春天感觉的典型物候“柳絮飘飞”和“凌寒绽放”来写“离情别恨”使得全诗倍增苍凉之感。这种离恨犹如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2分)
解析:
【小题1】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4分)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3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刘禹锡(772-842)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但却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晚年写下这首《始闻秋风》。
全诗是怎样写秋风的?请简要分析。
赏析颈联“动”“开”二字,说说其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怀?
(。
【小题1】1)①全诗用拟人手法来描写秋风(1分)诗人将秋风称作“君”,描写去年秋序已尽时与秋风一起观赏黄菊怒放,暑尽秋来,一返人间,共聆寒蝉啼鸣(2分),诗人用拟人手法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多情多义,情意款款的秋风形象(1分)。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秋风(1分),前两联正面描写秋风,五更时分,凉风飕飕,突出作别经年,秋风依然那样刚疾劲肃;后两联侧面描写秋风,骏马抖动鬃毛,向往驰骋,鸷雕睁开睡眼,直视苍穹,长天大地澄澈清明,世间万物虎虎生气(2分),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了虽经政治坎坷,依然豪迈的气概(1分)
【小题1】(2)“动”意为“抖动”“振动”, “开”意为“张开”(1分)。这两个动感很强的词语,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1分)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1分)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或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1分)
解析:
【小题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