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

阅读下面一首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首诗的意境,字数150-200。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意境描绘中要突出环境的宁谧清幽以及诗人的恬淡娴雅。


解析: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精练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本诗最后一句用典,作者借汉喻唐想表达什么?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边塞防线荒凉艰苦的环境: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概括特点2分、描述画面2分)

【小题1】此句是边塞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黄沙”二字既是实景,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一点1分)

【小题1】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立誓破敌的斗志和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必胜信心。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青溪

王维

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藻漾泛菱荇,澄澄映霞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①言:语助词,无义。②趣途:走过的路程。③东汉严子陵辞官后曾在富春江钓垂,安享晚年。

(1)前人曾点评说“喧”“静”二字俱极深妙,请具体说说这两个字的深妙之处。

(2)这首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四句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

(1)“喧”字写出了溪水流经山间乱石中时水流湍急的状态,造成了强

烈的声感,是以声衬静。“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安谧。这一联中一动

一静,声色相通,表现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极富意境美。(3分)

(2)诗歌表现了作者淡泊恬静、闲逸超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融合为一。“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3分)


解析:

古诗阅读鉴赏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诗的二、三两联运用什么写景手法?请简要赏析。

【小题1】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怅之情。作者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原来这美景正是故乡风物的再现啊!于是,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再由些想到贬官在外,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更是忧愁感叹。

【小题1】二、三两联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1)动静结合(或以 动衬静),诗的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声,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沉寂。(2)远近结合。诗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3)成功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


解析: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    ]

A: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被认识了的事物。 B:作者通过生活化的诗歌情境启示人们:轻车熟路固然不会迷途,但要有新的发现,就必须走出生活的惯性。 C:作者通过“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表达了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这一深刻主题。 D:这首诗写的是日常小事,却揭示了生活中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题2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选出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B.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D.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选出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意境特征相近的一项是

A.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B.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C.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选出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所运用的抒情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D.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对偶。 B比喻 C夸张D夸张

【小题2】C 雄浑,开阔。A 清幽 B荒凉 D澄彻明净,闲适

【小题3】B直接抒情。其余的是间接抒情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高適《燕歌行》)

2.君不见, ,平沙茫茫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5.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1.至今犹忆李将军。2.走马川行雪海边。3.使我不得开心颜。4.举杯邀明月。5.落日故人情。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霁光浮瓦”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诗后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选其中一句的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小题1】写出了春雨过后琉璃瓦上光线浮漾碧色浓绿的情景,为抒发春愁渲染了特定氛围。

【小题2】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一般的客观描摹,而是赋予人的情态,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一夜细雨的滋润,娇嫩的花草已经感到受不了了。一个“含”,一个“卧”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状态,传出了它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心情也包孕其中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也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1)夏日大雨将至,石榴花未开全,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苦闷压抑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二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而感到愉快和超脱。


解析: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这四句诗重在写出歌者地位的不凡。

B.“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清商”写出乐曲特点,音调清越;“徘徊”,写出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C.“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中的“知音”指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引申为了解对方内心抱负的人。

D.这首诗歌所吟咏的是高楼上的弦歌,那激越悲哀动人的乐曲之声,引起了一个楼外人对歌者的同情和知音稀少的感慨。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评价这四句诗“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你如何理解?

答:

【小题1】B

【小题1】我们可以从那跌宕回环的琴韵和“叹”息声中,隐隐约约“看见”(暗含)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女子)的身影。


解析:

【小题1】“徘徊”在诗中是形容乐曲的回环重叠。3分

【小题1】意思对即可,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