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紫 云

陈维崧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二度牵衣送我行”中“二度”表明此次离别是 ,“牵衣”则暗示出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

(1)是重逢再别(或第二次离别)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1)(2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2)(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1分)(其它答法,答合诗意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自 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

(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一方面想学问上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每点2分,共4分)

(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1分)。

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分)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2)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答:

(1)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2)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2分)。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食笋

曾 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 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 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 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 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

9.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8.(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 画

(宋)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李唐画作的内容,试品评画作的技法与效果。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 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画面虚实相映,动静结合,营造了深远的的意境,间接地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志趣。(2分)

(2). 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共8分)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 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答: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1) 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2分)

(2) 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解析:

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地反映现实生活,有 的感__彩,富于 ,构思精巧,语言富于 性。

集中概括凝练,强烈,想象,音乐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结合全诗,对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B.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C.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D.对随遇而安、游走四海的人生命运的淡然。

【小题1】A    “昂扬奋发”有误  

【小题1】D   “淡然”有误


解析: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扩写

阅读下面一首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这首诗的意境,字数150-200。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意境描绘中要突出环境的宁谧清幽以及诗人的恬淡娴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