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词 行秋
(刘禹锡)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2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上三峡
李 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①此诗作于唐乾元二年(759),诗人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途中。②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夹青天”句,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B.“忽可尽”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心情。
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写逆水行船十分艰难,夜航充满艰险,船行也更加缓慢。
D.“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巫山夹青天”,着一“夹”字,山逼天仄,情趣盎然;“巴水流若兹”,摹山状水表现新奇之感。
B.“巴水忽可尽”,着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C.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
D.七、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
8.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就“夜航充满艰险,就更没有根据”)
9.A(“情趣盎然”和“新奇”不恰当,诗人的状况是逆境难熬,情绪郁闷)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将“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要和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小题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就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此题思考的关键点是“对宿”和“寻”,这显然是人的动作,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的组织还要注意两点:1、“对宿”和“寻”所表示具体情形。2、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境和感情。
【小题2】此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时一定要重视卷上的注释,“罢官后作者常到此游憩”,大致提供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并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审题时要注意,是否是“好音”,取决于人的观点态度和人生认识,这需要从前三联的描写中感受。特别是第三联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优游自在,愉悦闲适的形象。这就是组织答案的关键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小题1】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寂寞壮心惊”是诗歌的结句,也是对诗歌情感的总束。因而,对诗人发出这样感慨原因的分析,自然就要在立足该句的基础上,从诗歌前面寻找答案。应重点关注“岁暮远为客”“朝廷谁请缨”“寂寞”“壮心”等语词。
【小题2】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所给注释“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以及“烟尘”用在动词“犯”之前的语法分析可推知,“烟尘犯雪岭”一句使用的是借代手法。“请缨”扣合了教材《滕王阁序》中出现的典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知识迁移即可推断出“朝廷谁请缨”一句使用的是借代手法。鉴赏表达技巧类诗歌,需要注意:①明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运用该手法的好处;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阅读下面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紫 云
陈维崧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二度牵衣送我行”中“二度”表明此次离别是 ,“牵衣”则暗示出
。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
(1)是重逢再别(或第二次离别)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1)(2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2)(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1分)(其它答法,答合诗意即可)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自 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
(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一方面想学问上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每点2分,共4分)
(2)第一问: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1分)。
第二问: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2分)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2)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答:
(1)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2)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 (2分)。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食笋
曾 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 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 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 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 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
9.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8.(5分)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文。(3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4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
(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 画
(宋)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李唐画作的内容,试品评画作的技法与效果。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 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画面虚实相映,动静结合,营造了深远的的意境,间接地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志趣。(2分)
(2). 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人才华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荣华富贵的社会风气。(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