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不要。(1分)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2分)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

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

(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

(1)、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手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作此诗时,国家正处于动乱之中,战场上战斗异常惨烈,困居长安的诗人一心救国却苦无机会,一腔烦闷无处排遣,只能以手在空中划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以及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

⑴落叶、悲鸿、衰草、枯木⑵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西汉时人,曾在成都算卜为生。

⑴诗中颔联和颈联写出了入蜀之路的什么特点?尾联一改一般送别诗哀伤沉郁的风格,写出了新意,请说说有何新意。

⑵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1)峥嵘险阻,瑰丽优美。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人生的起落,显得豁达、开朗。

(2)“笼”和“绕”。“笼”写出上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绕”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的美景,形象贴切。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 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fó jiāo ,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8.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9.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D.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恨 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他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 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

(2)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

⑴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1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分)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分,答出“漂零憔悴”类即可得2分)。

⑵细节描写。(2分)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答出“怀念亲人”类即可得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①相唤浴蚕②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①妇姑:姑嫂。 ②浴蚕:以盐水选蚕种,古时谓之浴蚕。

20、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1、从内容看,这首诗属 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用“闲”衬忙,兴味尤饶。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4分)

21、山水田园诗。(1分)

表现了诗人对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气息的田园生活的赞美。(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秋词 行秋

(刘禹锡)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2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上三峡

李 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①此诗作于唐乾元二年(759),诗人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途中。②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夹青天”句,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B.“忽可尽”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心情。

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写逆水行船十分艰难,夜航充满艰险,船行也更加缓慢。

D.“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巫山夹青天”,着一“夹”字,山逼天仄,情趣盎然;“巴水流若兹”,摹山状水表现新奇之感。

B.“巴水忽可尽”,着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C.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

D.七、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

8.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就“夜航充满艰险,就更没有根据”)

9.A(“情趣盎然”和“新奇”不恰当,诗人的状况是逆境难熬,情绪郁闷)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