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飞雪。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写了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2)最后一句中的“落”字能否改为“在”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小题1】(1)中秋节。(2分)

【小题2】(2)“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4分)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及对中国农历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应充分认识到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赏析】这是唐代王建的一首诗,像一幅画巧妙生动的描写了中秋夜望月思人的情景,甚至有些情景和感受是用画都无法描述的,只能用想象的空间才可以完全体会到那种自然美而又伤感的意境。

历来描写秋思的诗词有很多,“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可说是传世之作。但就描写人的思亲之情而言,这首《十五夜望月》是最具有人情味的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它的好,是那种好到骨子里的好。

中庭:庭院当中。

栖:栖息,歇息。栖鸦:明月升起的时候,夜已黑,是不可能看到树上栖息的乌鸦的,只是乌鸦每天来这里栖息,虽然天黑看不到,但也知道它们是栖息在树冠上的。

地白:明月照在地上的反光,月色的光。

冷露:夜寒露冷。湿桂花:有一种解释是说冷露打湿了月宫上面的秋桂。这好像有些牵强,应该是后人的一种想象,因为它显得和整个诗的题意离得远了。

人尽望:是指人们都在仰望明月,在欣赏明月。它还暗含有另一种情结,那就是人们都在盼望着亲友的归来。

秋思:怀念亲友的思绪。

落:非常形象又贴切、又是那样出人意料的一个字。是实物的东西才会有落,但这里“落”得不是看得见的物件,而是“秋思”。正是这个字才尽显诗的意味,才让我们有诗的享受。“落”也告诉我们,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秋思才会“落”在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给人的感觉,好像诗人在这秋思味极浓的夜晚,自己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那种伤感的秋思自己是没有的,只是不知道它会落在哪一家。这使我们感到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物,情思敏捷而又豁达。

这首诗用现在的文字表述可以是这样:

明月已挂在夜空,庭院的地上泛着月色的白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上,乌鸦没有了吵闹声已然安息。中秋之夜,浓重的冷露悄无声息的打湿了院落里那株芳香的秋桂。明媚的月在这一天格外的美,人们都在欣赏它的同时,不由得想念远方的亲友,都在盼望着亲情的团圆。然而今年的这一天,不知道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深深的思念亲人的思绪会在哪一家落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冷露滴梦破”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2)“(孟)郊寒”是对孟郊诗歌特征的评价。请从内容上概括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寒”的特征的?(4分)

(1)①比喻,冷露如泪,滴破残梦,用以表现诗人抑郁忍悲之情;②虚实相生,实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虚写诗人梦想的破灭,人格的消损;③情景交融,用秋天霜露的阴冷环境表现作者心情的伤痛和晚境的凄凉。(2)①“秋月”“冷露”“峭风”“枯桐”等意象构筑的意境(自然环境)的凄寒。②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愁苦。③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失意的悲哀。

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1)C  E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解析:

(1)(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1)仰视     低头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2)“系”“啼”二字。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还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指黄莺的鸣叫,又似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