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①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诗眼是“静”,(1分)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作者热情赞颂美好的和平,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 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3分)
答:
(2) 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3分)
答:
(1)(3分)
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答对一点得2分)
(2)(3分)
答案示例:“适合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想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杂诗 无名氏 落第长安 常建
旧山虽在不关身, 家园好在尚留秦,
且向长安过暮春。 耻作明时失意人。
一树梨花一溪月,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不知今夜属何人? 且向长安过一春。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2)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做”和“虚做”的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说明。(4分)
⑴这两首诗都表达了羁旅长安、有家难回(或思念家乡)的心情。
⑵无名氏的《杂诗》更多地体现“虚做”的特点,而常建的《落第长安》则更多地体现“实做”的特点。(2分)如“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但“不关身”却多一层遗憾的意味。“且向长安过暮春”和“且向长安过一春”的意思也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回,但常诗把原委和盘托出,(“耻作明时失意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把篇幅让给那较空灵的思乡之情的刻画。“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写忆中美景,境界空灵;用反问句,一唱三叹。总之《杂诗》不涉及具体事物,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诗更深刻,更带有普遍性,更具有感人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书 边 事
[唐]张乔
调角断①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流水,长愿向南流。
【注】断:占尽。
22.尾联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2分)
23.首联“征人倚戍楼”中“倚”字,有人建议改为“守”字更为确切。你认为“倚”与“守”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22.比喻,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和平的思想感情。(2分)
23.“倚”字更好。“倚”字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
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却给人一种
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宁静安详的意境。
“守”字更好。“守”字刻画了戍边将士忠于职守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为后文“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作了很好的铺垫,微妙地传达出边关的安宁就是有了这些忠诚的战士的主旨。“倚”字不能展现战士的精神风貌。(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飞雪。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写了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2)最后一句中的“落”字能否改为“在”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小题1】(1)中秋节。(2分)
【小题2】(2)“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4分)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及对中国农历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应充分认识到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赏析】这是唐代王建的一首诗,像一幅画巧妙生动的描写了中秋夜望月思人的情景,甚至有些情景和感受是用画都无法描述的,只能用想象的空间才可以完全体会到那种自然美而又伤感的意境。
历来描写秋思的诗词有很多,“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可说是传世之作。但就描写人的思亲之情而言,这首《十五夜望月》是最具有人情味的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它的好,是那种好到骨子里的好。
中庭:庭院当中。
栖:栖息,歇息。栖鸦:明月升起的时候,夜已黑,是不可能看到树上栖息的乌鸦的,只是乌鸦每天来这里栖息,虽然天黑看不到,但也知道它们是栖息在树冠上的。
地白:明月照在地上的反光,月色的光。
冷露:夜寒露冷。湿桂花:有一种解释是说冷露打湿了月宫上面的秋桂。这好像有些牵强,应该是后人的一种想象,因为它显得和整个诗的题意离得远了。
人尽望:是指人们都在仰望明月,在欣赏明月。它还暗含有另一种情结,那就是人们都在盼望着亲友的归来。
秋思:怀念亲友的思绪。
落:非常形象又贴切、又是那样出人意料的一个字。是实物的东西才会有落,但这里“落”得不是看得见的物件,而是“秋思”。正是这个字才尽显诗的意味,才让我们有诗的享受。“落”也告诉我们,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秋思才会“落”在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给人的感觉,好像诗人在这秋思味极浓的夜晚,自己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那种伤感的秋思自己是没有的,只是不知道它会落在哪一家。这使我们感到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物,情思敏捷而又豁达。
这首诗用现在的文字表述可以是这样:
明月已挂在夜空,庭院的地上泛着月色的白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上,乌鸦没有了吵闹声已然安息。中秋之夜,浓重的冷露悄无声息的打湿了院落里那株芳香的秋桂。明媚的月在这一天格外的美,人们都在欣赏它的同时,不由得想念远方的亲友,都在盼望着亲情的团圆。然而今年的这一天,不知道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深深的思念亲人的思绪会在哪一家落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冷露滴梦破”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2)“(孟)郊寒”是对孟郊诗歌特征的评价。请从内容上概括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寒”的特征的?(4分)
(1)①比喻,冷露如泪,滴破残梦,用以表现诗人抑郁忍悲之情;②虚实相生,实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虚写诗人梦想的破灭,人格的消损;③情景交融,用秋天霜露的阴冷环境表现作者心情的伤痛和晚境的凄凉。(2)①“秋月”“冷露”“峭风”“枯桐”等意象构筑的意境(自然环境)的凄寒。②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的愁苦。③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失意的悲哀。
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1)C E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解析:
(1)(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