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1)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共同喻指什么?(2分)

(2)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类即可)(4分)

(1)喻指让诗人遭受贬谪之苦(1分)的奸佞邪恶之人(1分)。(2分)(意思对即可)

(2)①诗人面对贬谪岭南路途上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③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④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挤贬谪,对此,内心有着愤懑之情。(答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王安石《梅花》,完成下面问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这首古乐府诗只不过就梅花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 有我之境”,不是纯客观的描写。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菊(唐·郑谷) 题菊花(唐·黄巢)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月枝头近鬓毛。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路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 他的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题解: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

注释: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

犹言:他年我若当上皇帝,定将改天换地。

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1)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答对任一点给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对比(反衬)

(2)郑诗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黄诗表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的“天道”的否定及渴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雄心。


解析:

 赏析: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赏析: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举进士不第,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领导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建大齐国,登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战败,不屈自杀。后灭于泰山狼虎谷。诗三首。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1)《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①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

(2)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诗眼是“静”,(1分)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作者热情赞颂美好的和平,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1)作者所“悲”包括: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喜雨口号①

蒲松龄

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注】①口号: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随口吟成的诗。久旱逢雨,诗人随口吟成此诗。

(1) 请说出诗题中“喜”的具体内涵。(3分)

答:

(2) 请简要分析“陇头禾黍知何似”中“知何似”用语的妙处。(3分)

答:

(1)(3分)

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答对一点得2分)

(2)(3分)

答案示例:“适合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想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杂诗 无名氏 落第长安 常建

旧山虽在不关身, 家园好在尚留秦,

且向长安过暮春。 耻作明时失意人。

一树梨花一溪月,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不知今夜属何人? 且向长安过一春。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2)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做”和“虚做”的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说明。(4分)

⑴这两首诗都表达了羁旅长安、有家难回(或思念家乡)的心情。

⑵无名氏的《杂诗》更多地体现“虚做”的特点,而常建的《落第长安》则更多地体现“实做”的特点。(2分)如“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但“不关身”却多一层遗憾的意味。“且向长安过暮春”和“且向长安过一春”的意思也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回,但常诗把原委和盘托出,(“耻作明时失意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把篇幅让给那较空灵的思乡之情的刻画。“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写忆中美景,境界空灵;用反问句,一唱三叹。总之《杂诗》不涉及具体事物,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诗更深刻,更带有普遍性,更具有感人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