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您陨落的时候

家没有陨落

春与秋,也没有陨落

您把它们留在了这个世界上

让季节拥有居所

让心灵拥有岁月

您陨落了,光芒四射

文学的山谷

同时溅起太阳和月亮

也溅起无数星星

一齐眨动眼睛

思考您留下的这个

尚未开垦完毕的世界

然而您已教给了我们耕种的方法

您留下了真实的镐头

真实的铲子,真实的犁

必须真实地开拓,您说

于是我们努力以真话

以真实的思考

面对我们脚下这一块

温暖而真实的土壤

——黄亚洲《春秋不会陨落——悲送巴老》(节选)

(注:文学大师巴金老人于2005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巴金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1)“让季节拥有居所\让心灵拥有岁月”潜含着巴金的哪三部作品?(3分)

______ ______ ______

(2)诗中“耕种的方法”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不超过20字)(3分)

答:__________

(1)(3分)《家》、《春》、《秋》

(2)(3分)答:无论是人生还是文学创作,都要追求真实。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 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5分)

答:

(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

(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


解析:

阅读高适《塞上听吹笛》诗,回答问题。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

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


解析:

(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便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

阅读__一首七绝,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1)人们一直对诗中的“劲”字备加赞赏,请分析为什么。(2分)

(2)诗的结尾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劲”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松树的外在形象,而且概括了松树的内在精神——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松树都顽强地把根扎进岩缝里,蓬蓬勃勃地生长的精神。也体现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__人、中国人民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畏强敌、敢于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2)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勇于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到人间美妙的风光。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历经曲折坎坷,不懈努力,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5分)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听筝 夜筝

柳中庸 白居易

抽弦促柱听秦筝, 无限秦人悲怨声。 紫袖红弦明月中,

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 自弹自感闇低容。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弦凝指咽声停处,

更入几重离别恨, 江南歧路洛阳城。 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两首诗都以“筝”为题材,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方面的特色。

《听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概括两首诗各自所表现的主旨。

《听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听筝》的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将秦筝的音乐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可以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如不说“通感”而说“比喻”亦可);而在《夜筝》中诗人并没有对音乐本身作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却以“弦凝指咽声停处”的“无声”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听筝》旨在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夜筝》意在表现弹筝人悲苦的人生遭遇。(或答:表现弹筝人自怜自伤的寂寞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试从表现手法、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1)写景动静结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2)通过对初秋晚景的描写,表现一种悠闲中的失意,同时流露出漂泊在外的思乡愁绪。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萤 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①赵执信: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其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脱俗。②“质”即“体”。《礼记·月令》当中有“腐草为萤”的说法。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萤火虫的诗,构思新颖,语言不事雕琢。

B.开头二句以人格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轻盈自在的形象。

C.“虽缘草成质”二句是说萤火虫虽身世卑微,却不趋炎附势。

D.“幽人”,幽居之人,隐士。“落空阔”指飘飞在广阔的夜空。

(2)这首诗和陆游的《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就内容而言都属于  诗,其特点是_________。

(3)对这首诗中“处囊”二字,有人理解为用了“囊萤映雪”的典故,有人认为是用了《毛遂自荐》中“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典故,还有人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请结合此诗的寓意,谈谈你的意见。

(2)咏物 托物言志(后一空,意思答对即可)

(3)本诗寓意在于,正直的人处世,虽然地位低微,仍可凭借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树。诗人赞颂的是正直不阿、自信自强的品格。“处囊”可以理解为用“囊萤”典故,意思是即使光芒微弱,在有大的作为之前也可姑且为清贫苦读之人照明;也可以理解为用“锥处囊中”的典故,总有脱颖而出之时。如果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自然也有其合理之处。本诗最后二句可以理解为萤火虫的自信自勉之语:“你看我飘飞在广阔的夜空之中,跟大明星的光芒有何不同?”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赞美激励之语:“你看它飘飞在广阔的夜空之中,跟大明星的光芒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 馆

余 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③渊明谁送酒: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有亲友送酒上门,这里的意思是,诗人的境遇不如陶渊明。

(1)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了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列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2)“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解答时注意全诗“萧条”的感情基调和结尾的感慨。)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试题。

夏日西斋书事①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①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4分)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 (4分)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的是居地虽处闹市,心却因摆脱官场的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