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⑴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1分。)

⑵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喜悦之情。(2分)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典”1分,分析2分,共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乡  思[宋]李觏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第一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第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日三首(其一、其二)

秦 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 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邗沟:邗江 ②菰蒲:水生植物 ③月团:茶饼 ④瀹:yuè煮

1.这两首诗内容与写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请细读之后,一一找出。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不少于三处)

两首诗的不同之点(不少于三点)

2.第一首三、四句,先设“疑”,后解“疑”,暗示了

3.第二首一、二句,写了二个细节,一是 二是 ,说明

主人

4.请给这两首诗各拟一个题目

1.共同之处:都写秋天,都写琐细的生活,都表现体物入微的生活情趣,都动中有静  不同之点:一夜晚,二白天;一船中,二家里;一水乡夜色,二庭院情景;一大处落笔,二小处着眼 

2.菰蒲中还有人家,环境的幽寂 

3.碾茶烹茗  呼儿读书  懂茶道,好学问的闲适的生活情趣

 4.一泽国风光  二亭轩雅趣(大致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释】①扑:打。任:放任,丝毫不加干涉。西邻:西边邻居一个穷寡妇。②宁:怎么。此:指打枣的事。缘:因为。转:反而。③防:因产生疑心而提防。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过虑。④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①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②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①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先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再说寡妇对吴郎在堂前围起篱笆产生了误解,但骨子里却是批判他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解析:

(1)这首诗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可从尾联中的“征求”和“戎马”两个词中悟出,而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精神,只要品读一番,便能体会得到。

(2)这首律诗措辞非常委婉是解答时必须考虑到的,抓住中间两联,仔细体会,小心求证,自可得胜回朝。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⑴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游人对此怀着什么 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红树青山,绿草满地(或草木青翠,落红满地)

 ⑵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两方面,各有怎样的不同。

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表达情感:李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和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8分)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梦回:梦醒。

  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2)??起衬托作用,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2)本诗二、三两联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首句总领全诗,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分)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2分)

   (2)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渲染,勾勒出萧条凄凉的意境。(2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之情。(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您陨落的时候

家没有陨落

春与秋,也没有陨落

您把它们留在了这个世界上

让季节拥有居所

让心灵拥有岁月

您陨落了,光芒四射

文学的山谷

同时溅起太阳和月亮

也溅起无数星星

一齐眨动眼睛

思考您留下的这个

尚未开垦完毕的世界

然而您已教给了我们耕种的方法

您留下了真实的镐头

真实的铲子,真实的犁

必须真实地开拓,您说

于是我们努力以真话

以真实的思考

面对我们脚下这一块

温暖而真实的土壤

——黄亚洲《春秋不会陨落——悲送巴老》(节选)

(注:文学大师巴金老人于2005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巴金主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1)“让季节拥有居所\让心灵拥有岁月”潜含着巴金的哪三部作品?(3分)

______ ______ ______

(2)诗中“耕种的方法”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不超过20字)(3分)

答:__________

(1)(3分)《家》、《春》、《秋》

(2)(3分)答:无论是人生还是文学创作,都要追求真实。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 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5分)

答:

(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

(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