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 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 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 空水共氤氲。
诗言志,山水即人,本诗乍读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稍加吟味,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试分析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把自己骤失宰相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才德经受考验,踌躇满志不露斧凿痕迹地表现出来的。
抓住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即比喻与被比者一体这个关键。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称,与天相映绘制了一幅庐山瀑布的远景图;又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处处显示诗人为自己写照。
解析:
无
在下边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下边两首唐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与同。(6分)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相同点:都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都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2分)
不同点: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衬托“汪伦送我情”,后者通过写景并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4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__,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 [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4分)
(1)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__之痛。(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闺怨 明 周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1)有人认为,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一个“试”字感情丰富,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这两句诗写的是少妇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又怨又爱的心情。春天是远客还乡的日子,故乡春色盎然,与那燕山飞雪相比,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正是归时不见丈夫归家,少妇不禁由怨生恨。不过,少妇对丈夫不是满腹牢骚,却借物言情,把怨愁丈夫不归的心情发泄在子规身上,她认为不是丈夫不知归家,而是在暮春悲啼的子规鸟只知在江南无休止的鸣叫,而不飞到那燕山飞雪中去。丈夫听不到子规催归之声,不知道春天将尽,所以故乡虽好,还想不到已经到了归家的时候了。诗把怨恨移到子规身上,把少妇对丈夫又怨又爱的心情细腻委婉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题张十一旅舍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1)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的艺术特点。(4分)
(2)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谈)(4分)
(1)描写榴花运用了侧面描写,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用字生动传神。榴花能照耀人眼,而且使人眼睛一亮,那榴花的鲜艳美丽,就可想而知了。
(2)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进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①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3分)
②这首诗中颔联对仗工整,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5分)
①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②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
解析:
无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作者将浓浓的离情别意完全融入到诗境之中,具体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离情别意的?
首句写洞庭秋色,景中含情,有一种凄婉的愁绪;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旬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更加显得心事与潮水一般悠悠不绝。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⑴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1分。)
⑵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喜悦之情。(2分)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典”1分,分析2分,共3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乡 思[宋]李觏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第一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第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