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迢迢牵牛星》,然后回答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试题。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932年9月19日夜

请简析这首诗中少女的形象特点。

答:

结合全诗,谈谈对“你有更美丽的夭亡”一句的理解。

答:

【小题1】要点:①纯洁自然  ②充满幻想  ③多愁善感

【小题2】小玲玲虽然过早离开了人世,但终生不染世俗尘垢,永葆纯真美丽的品质。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和纯美人生的向往和赞美。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k!s#5^u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8分) (1)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突出k!s#5^u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要点“向往”或“羡慕”),表现k!s#5^u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2)“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k!s#5^u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k!s#5^u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②渠:代词,它,指方塘。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朱熹是 朝代)理学家、文学家。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①七绝   南宋或宋(每空1分)

②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1分)

  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与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逢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 两首诗词中写一个“孤”字,其内涵与作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试加以简要分析。

(2) 两首诗词最后两句都直抒胸臆,但所抒之情与写法上均有区别,试简要说明。

(1)答:相同:均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1分)

 不同:卢诗之“孤”直言自己少年丧父、身世不幸,交代了后文“为客早”的原因。(1分)辛词之“孤”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漂泊失群的鸿雁。(1分)

(2)答:卢诗主要是抒写离别之情,诗人还在抹泪,而友人已经走远了,所以只能期待不可预知的下次相逢了,从而反衬离愁之深。(2分)辛词则抒发了离愁及其引发的各种情感。词人认为,离愁不难整顿,关键是由它引发的年华已逝、功业难成、国土难收的复杂情感难以排遣。(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试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3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借代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 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 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

①俞紫芝:笃信fó jiāo ,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绷:布幅。

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题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 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1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不必面面俱到,分析合理即可)

【小题2】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2分)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

倦。(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

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

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答案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

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山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

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解析:

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冬夜闲居

王人鉴

忽忽寒光早,闲居水上村。

病疏当世事,贫负故人恩。

黄叶深樵径,荒烟淡荜门。

凭谁论出处[1],裋褐[2]信乾坤。

注:[1] 出处:《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指出仕作官或居家隐居。

[2] 裋褐(shù hè):粗陋的衣服。

⑴诗的中间两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⑵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请简要分析。

⑴  因身体多病很少过问当今世上之事,家境贫穷有负故人的恩情。枯黄的树叶铺满了砍柴的小径,淡淡的荒烟笼罩着简陋的柴门。(颔联颈联表述各1分,共2分,颈联文学形象的表述大意对即可)

诗的中间两联紧承首联,具体写了寒冬早至,自己闲居水上村的情形,也为尾联点明主旨做了铺垫。(具体承接1分,为引出主旨做铺垫1分,共2分)

(2)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顺其自然的情怀。“凭谁”句写无论是作官还是隐居都不会使自己改变生活态度,“裋褐”句表明生活贫穷,听任自然安排,表达了安贫乐道的主旨。(总说情怀2分,具体分析各1分,共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流露的情感是否一致?试赏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写的均是“早春”景色,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简析其作用。

答: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两首诗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是惊喜之情。甲诗用“惊”字状写出摆脱冬寒后诗人惊讶、新奇、欣喜的感受。乙诗中“酥”“胜”等字可见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甲诗: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赋予白雪人的感情,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乙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选取早春初发的嫩芽作为描绘的对象,将其与“烟柳”作比,认为早春朦胧的极淡的春草比杨柳堆烟更胜一筹,从而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