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写了思归之情,然而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思归”的字眼。诗人是怎样曲折、生动地表现思归之情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诗人先写梦见故园情景,用梦境寄寓思归之情。接着写早晨哀怨的角声更引发了思归之情,于是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最后写起床独自徘徊,唯有残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思归之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2)有人认为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的神来之笔。请加以赏析。(4分)
(1)首联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围绕春山“胜事”和“忘归”之情来展开。
(2)①“掬水”句承第二句中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结构严谨。②写出了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的动人画面。③“掬”字、“弄”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意。④前句诉诸于视觉,后者诉诸于听觉,多角度表现春山胜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6分)
西楼① 曾巩(宋)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依山面海而建。②钩疏箔:打开稀疏的帘子。
14说说这首诗的描写顺序(2分)
答:
15暴风雨将临,本当遮挡躲避,这首诗的第三句却说“朱楼四面钩疏箔”。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4分)
答:
14.(2分)这首诗按照空间方位的变化展开描写。 第一句写前(或“东”“正”)面,第2句写侧面,三、四句写朱楼里面。
15.(4分)在暴风雨来临时,作者把朱楼四面的帘子全部打开(1分。解说诗句,要点“打开四面的帘子”),是为了饱览(或“观赏”“欣赏”)海上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1分。解说形象内容,要点“饱览”“海上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满腔的豪情(2分。明确思想感情,要点“豪情”或“胸襟”等)。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说说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1)人们在龙王庙前敲锣打鼓,鼓乐齐鸣,举行祭祀仪式,以讨得龙王欢心,祈盼上天普降甘霖。(2)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农民心急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的场景并置,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寄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怒。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⑴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
⑵诗人在颔联剪取两个猎射场面进行精细描写,请从炼字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
⑴(6分)①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1分)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2分)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3分)
⑵(4分)上句,尤妙“弄风”二字。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风因马起,马鼓风劲,一“弄”字,境界全出。(可给2分)
下句,掠地,足见其训练有素,又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可给2分)
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以下各题(8分)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碧山】在湖北安陆,山下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处;【窅然】深远的样子
(1)诗中的“笑而不答”用在这里有什么意义?(4分)
答: 。
(2)诗中的“心自闲”,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和情感?(4分)
答:
(1)“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引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2)“心自闲”三字既是诗人山居心境的写照,表现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也隐含了诗人心中对“非人间”的多少伤和恨。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听 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解析:
诗歌的语言表达、意象。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竹笋。木笔:义名辛夷花,初夏开放。
(1)诗的题目是“幽居初夏”,诗的哪些内容表现了“幽”?请作具体分析。(4分)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住处在槐柳阴中,小径横斜;“水满”“草深”,可观鹭鸟、听鸣蛙;竹林深处竹笋已过,辛夷花正在开放。足见居处之幽。(首联、颔联、颈联各占1分,总结1分。)
(2)表现了诗人旧交已尽,孤独寂寞的伤感之情。(每点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
[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4分)
.(8分)
(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__之痛。(2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