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古诗词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了谐音双关之法。表面指阴晴之“晴”,实际指感情之“情”。

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字从火,本意明亮。诗中用来形容桃花,不仅使人想见盛开桃花的浓艳,而且使人想见其繁茂而充满生机。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再现了红杏枝头蜂舞蝶飞的热闹景象,把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D.“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前二句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圆”写出了中午阳光直射下的树荫的形状,非常准确。

C


解析:

(从“绿杨烟外晓寒轻”可知写的是初春的景色,呈现一派盎然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但不是“烂漫的大好春光”。)

对陆游《钗头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这首词相传是陆游31岁时,为怀念他的被迫离婚的前妻唐婉而作。)

A.上阙第一句写追忆昔日夫妻间和谐美满生活的一个场面:妻子劝酒,共赏春色。

B.词中的“东风”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

C.“人空瘦”著一“空”字,把词人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等等;表现无遗。

D.这首词反映了一出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了作者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B


解析:

(“东风”指陆游的母亲、唐婉的婆婆。)

下面六项是对明代高启《岳王墓》一诗的分析,内中两项欠妥,它们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二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磋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A.《岳王墓》是凭吊岳飞的怀古诗,表达了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奸邪的愤慨,实质上也婉曲地抒发了对明代统治者杀戮忠良的不满。

B.“大树无枝向北风”象征着岳飞报国的精神未泯。

C.“班师诏”是指南宋高宗见岳飞大败金军而促他回京受赏与休整的圣旨。

D.“射虏书”即请战书;“二宫”即指被金掳去的徽、钦二帝。

E.“高庙自藏弓”中的“弓”是借喻被害的岳飞。

F.“不见诸陵白露中”是说没有看见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出现在白露之中。

C F


解析:

(C项提到的“班师诏”旨在骗岳飞回京加以杀害,并非受赏休整,F项应释为: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隐没在茫茫白露之中。)

阅读徐自摩的这首小诗,回答问题。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①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这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1)请分析这首诗歌最典型的艺术手法。

(2)“蜜甜的忧愁”是作者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感受,请具体分析“蜜甜的忧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1)答出1种即可。比喻:用不胜凉风的水莲花来比喻女郎的纯洁温柔多情可人。反复:道一声珍重反复出现,表达出告别女郎时对女郎的隐隐祝愿,体现惜别之情。(另,细节描写也可)

(2)诗人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寥寥两句,就勾画出一个可爱可亲,热烈又缠绵的日本女郎形象。“甜蜜”写出坐在在女郎面前的满足、幸福,“忧愁”写出作者的依依惜别,悠悠离情。甜蜜的忧愁看似矛盾,实给人联想的张力,表达出作者在于女郎告别时的复杂心情。


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春夜闻笛

唐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采桑子

南宋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相映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李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所作。②寒山,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③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 。

(1)两首诗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李诗借大雁春来北飞,言迁客欲归不得(雁归而人留),寄喻得体,衬托有方。朱诗

(2)两诗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3分)

(2)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2分)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冻”有“凝滞”之义(释字义,1分)。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描景象,1分,此采分点只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点作用,1分)。

 (2)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争切心情(点出手法给1分,结合语句具体分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小题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小题1】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勾起了羁泊异乡的孤独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2分)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2分)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2分)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2分)(分析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56年写的《海》一诗,完成下面试题。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着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诗人是如何描写自己对大海的感受的?

2、本诗描写大海的顺序是什么?

3、诗人是如何向我们展示大海形象的?

1、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2、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3、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描写角度可以从感官角度或观察角度来进行。

2、“天空”的远→“衣角”的近;“看到”是白天→“深夜”是夜晚

3、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大海里,以此表达自己的深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