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暮 归

杜 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1)击柝、捣练

(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解析:

古诗文默写。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②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注意“鸥”“蓬”“艰”“渡”等词语的书写。在备考时要注意名篇的整体记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坊、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解析:

(1)本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

诗歌题目是“访隐者”,主导是一种动态,对隐者的寻找,全诗中要从动作入手,可以找到“踏”字,将寻访的姿态尽相展现。

(2)本题考查对诗作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隐者的形象是避世的,自然的,做出这个判断非常简单。答题过程之中要注意基本步骤,从原诗中提取与隐逸有关的词语,如独饮、落花满地不扫等细节,按照先分析后总结的顺序整理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能力。

A项与诗歌相同,都是隐逸情怀的表现,B项是对蜀道的畏惧以及对安宁的追求,C项是年老体衰的表现,D项是自我寂寞伤痛的表达。分析时对课本中所学诗歌的理解是关键。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①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相传,唐代有一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经御沟流出宫外,为一读书人所得。后来宫中遣放宫人,题诗的宫女就嫁给了那个读书人。②“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⑴请赏析“月落山容瘦”的“瘦”字的妙处。

答:

⑵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答:

⑴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

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 淡淡哀愁。(3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极尽奢华。

在题材方面,这两首诗都属于 ,都表达了(作者) 的感慨。

两首诗歌主题相近,但表达技巧各有千秋。请分别从两首诗歌的三、四两句入手,结合全诗内容比较赏析其表达技巧。

【小题1】咏史怀古诗(吊古之作也可),(1分)今古兴亡、盛衰无常、昔盛今衰(大意对即可)(1分)

【小题2】李白的诗歌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主题,一副画面描写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答出对比1分,结合诗句内容2分)

岑参的诗歌,通过写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乐景写哀情,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答出反衬或者以乐景写哀情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2分)

或:岑参的诗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道出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含蓄道出深痛感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潞河听笛

[明]戚继光

茫茫辽海无鳞羽,戌客寒深妾怨深。

何处少年吹铁笛,愿风吹入阿郎心。

注:①潞河:也称白河,即北运河,与南北大运河相连,北通北京,东南通天津,经海河,流入渤海。②辽海:即辽东、渤海。鳞羽:鳞,鱼;羽,雁,代书信;传说鱼口会传音信。

诗中说“妾怨深”,这是为什么?

本诗主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客”还是“妾”?试说明理由。

【小题1】家中妻子忧怨极深:一是因为丈夫在遥远的辽东渤海守卫边关,竟没有寄封书信回家而埋怨;二是因为不知丈夫的寒苦状况而担忧。(共2分,答到一点1分。)

【小题2】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示例一)是“客”:第一、二句写将士们不怕戍边环境的艰苦,没有时间给家人写信,一心守卫辽阔的边防海疆;第三、四句是写戍边将士厌倦战事、思念家乡;本诗正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刻画了广大戍客的典型形象,正面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将士们舍身报国的颂扬。

   (答案示例二)是“妾”:第一、二句是写对丈夫不寄家书的忧怨与对丈夫戍边生活的关切(或第一句理解为妾想象丈夫艰苦孤独的戍边生活),第三、四句写妾听到思乡的笛声,希望笛声把她的思念传给丈夫;本诗通过联想想象、刻画闺中妻子的典型形象,侧面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期盼。(共4分,分析2分,方式手法2分。)


解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①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②。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①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②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1)首联数字的运用很巧妙,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

(2)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8分)(1)(4分)七千里极言被贬路途之远,二毛人写自己垂垂老矣,十八滩写滩多险大,一叶身写孤独凄苦;首联用数字形象地表述出诗人的艰难处境。

(2)(4分)劲风鼓帆,如腹怀胎,水急船快送客远去;雨水暴涨,载舟前行,消减了水流石上的波纹。诗人由悲泣忧愤转为达观惬意。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