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4分)

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个“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的盛况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3分,“豪贵争赏”1分,“侧面描写”1分,“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1分)写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或衬托、对比)。(1分,答“铺垫(或衬托、对比)”即可)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冷的对照(对比)显出白牡丹高洁的形象。(2分,“对照(对比)”1分,答出白牡丹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或裴给事)的高洁(或:超凡脱俗)形象的赞美和对其无人赏识处境的同情(或幽怨之情)。(2分)

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限两字)

甲 乙

约客 赵师秀 雨睛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菱,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绝句


解析:

“近体诗”“两个字”,然后看诗句,均为七个字四句。拿就可以肯定是七言绝句,但是限制两个字,就是绝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的爱国诗词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

(1)史料记载诗人因为这首诗歌而“坐罪”,诗人自己也说过“却被梅花累十年”。试结合尾联作出简要分析。(4分)

(2)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4分)

(1)尾联中“花”喻指人才,“东风”暗喻主宰人才命运的当权者,“谬掌花权柄”把矛头指向现实中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引起当权者的小满。“忌孤高”暗指当权者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主张”喻指当权者对人才的排挤、打击。尾联流露出对压制人才、__人才的当权者的嘲讽与愤慨。

(2)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写人,传达出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沽品格的赞美,流露了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嫉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

试举一例分析《女神》里对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叛逆精神的歌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凤凰涅槃》中凤凰“集香木__,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那种敢于毁弃旧我、自我革新的创造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决心与气概。气吞日月的“天狗”也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一个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菊花 黄巢

待到今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试析“待到”二字中蕴含的感情。

(2)诗人称“菊花”为“我花”,有何深刻用意?

(3)前人评述此诗,多下“奇”字按语,认为此诗有“奇语”和“奇想”,试结合三四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1)“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2)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3)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耳目一新。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1)《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

(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共6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2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2分)

2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共2分)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1分)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1分)

2、(共4分)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1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__之痛、故乡之思。(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

(2)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1分)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

       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1分)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

       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1分)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1分)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

       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1分)这两句描绘

       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1分)

       补充说明:原诗“千风随雨暗”应为“千峰随雨暗”。如未更改,可将答案中的“山峰”

       改为“千峰”之意亦可。答出风雨之中环境幽暗即可。

       (2)衬托。(1分)对卢岵山居清幽景色的描写,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1

       分)描写满山的荞麦花,显出一片洁白,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

       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景慕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人笔下的“暮春”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2)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幽竹”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1)①春光已逝、凋零空寂。(2分)②诗人先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再用 “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氛围。(2分)

(2)①“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美,形象地表现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2分)“待我归”与“怜幽竹”相应,构成物我相亲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的生活情趣。(1分)

②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好像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主人的归来。(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刻画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