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2分)
(2)本诗写琴歌的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4分)
(1)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只答“思乡”给1分,答“归隐”给2分。注意末两句是全诗主旨句。“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2)例一:如未奏琴前,以室外月明星稀、乌鹊纷飞、寒霜侵木、冷风吹衣的秋夜之凄清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例二:奏琴时,写万物皆静,四座无言,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例三:奏琴结束后:诗人竟闻琴怀乡,期望归隐,使对琴歌美妙的烘托达到极致。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早发竹下[注]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竹下: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1)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
__ _
(2)“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脱胎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意境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__ _
(1) “冲”和“放”。诗人骑马穿行于轻薄之雾中,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而从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的山,仿佛是从帷幔中放出,千姿百态地k人身边闪过。着一“冲”字,使流动的雾,化动为静,化轻为重;着一“放”字,使静止的山,化静为动,化重为轻。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朦胧缥缈、奇趣横主的画面。(2)王诗的“直”和“圆”,突出表现了塞外之景的苍凉雄浑,是二种壮美;范诗的“直”和“圆”,则突出了南国风光的林深溪秀,是一种秀美。
解析:
无
阅读陈均《九江闻雁》诗,回答问题。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一声新雁”和“ “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解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7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 总① 岑 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4分)
答:
8分)答题要点:(1)重阳节(1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 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信秋词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原指汉代长信宫,这里指皇帝的后宫。“漏”,宫中的滴漏,古代的计时器。)
(1) 分析一二句景物的特征及写景的目的。(2分)
答:
(2) 第三句“无颜色”三字用得好,有实有虚,试作分析。(3分)
答:
(3) 末句中的“清”“长”二字充满暗示,分析诗中人物的感情。(3分)
答:
(1),深秋黄叶,夜寒霜重。景物描写渲染了萧瑟冷寂的色彩,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怨情。
(2),实写冷宫里室内用具的陈旧,色彩黯淡。虚写人物心情的暗淡凄凉。
(3),暗示诗中人心境凄清,幽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6分)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
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3分)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3分)
(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 鹰 杜 甫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灞上1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注释】1灞上:又作“霸上”,位于长安东。
(1)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2分)
答: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频,频繁,屡次之意。一个“频”字,状景见情。既勾画出风雨过后,南飞雁群之多,使人联想到雁群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1分)又暗示了诗人因触景生情、见雁思乡,而孤单、怅惘地久久凝望长天。(1分)(2)颔连和颈联为诗人霸上居所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单、凄清、冷寂的意境。(2分)颔连联以飘飞的落叶,展现诗人客居他乡,如落叶般飘忽不定的悲凉,以闪烁的寒灯映衬出诗人独居他乡的孤寂与清冷;颈联以露水滴落之声,烘托出园的空寂,以为邻者仅有一个绝迹尘世的野僧展现出环境的冷寂。(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4分)
答:
(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分)实际上托物言志,(1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因弟弟眼病急剧扬州禅智寺 。唐制:“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因假满百日而离职。请简析本诗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心境。
:抓“蝉躁”“秋”,蝉躁从听觉的角度反衬禅智寺的静,秋雨秋风则烘托禅智寺的冷寂;青苔、白鸟从视觉的角度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才明暗的角度写静;最后把热闹的扬州与自己只能在禅智寺的静寂中凄凉度日作对比,突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之情,写景中蕴涵了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