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 雁 秋风引

韦应物 刘禹锡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眇:远。

⑴两首诗都写了“雁”,对“雁”写得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说明两诗写雁的相同作用。(4分)

⑵《秋风引》是怎样围绕“秋风”来表现诗人孤身在外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

 (1)两诗都以深秋大雁南归来表现诗人羁旅他乡闻雁思归见雁思乡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4分)

(2)全诗围绕“秋风”,一写秋风“送雁群”,二写秋风“入庭树”,最后写“孤客”对秋风凄冷之声的“最先闻”,把诗人独在异乡对故乡的怀念情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秋风”的三个层次3分。对“最先闻”所表现的对故乡怀念的情思解说到位的给1分。共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秦淮杂诗

柳宗元 王士禛

宦情羁思共凄凄, 年来肠断秣陵【注】舟,

春半如秋意转迷。 梦绕秦淮水上楼。

山城过雨百花尽, 十日雨丝风片里,

榕叶满庭莺乱啼。 浓春烟景似残秋。

【注】秣陵:今南京。

(1)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两首诗都写到“春如秋”,对比分析两诗表情达意上的差别。(3分)

(1)答:承上启下。(1分)“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1分) “春半如秋意”引出下面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1分)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1分)

(2)答:柳诗借景抒情,王诗借古抒怀(1分)。柳诗用花谢、叶落、莺啼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诗人被贬离乡之情。(1分)王诗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等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南京古城低回不尽昔盛今衰之感。(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①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侄孙湘:韩湘,字北渚,韩愈侄韩老成长子,“八仙”中的韩湘子。②封:指谏书。朝奏:早朝时呈上。九重天:指皇宫。潮阳:广东潮阳县。③圣明:指朝廷或皇帝。弊事:弊政,指迎佛骨事。将:因为。惜残年:顾惜老年性命。④秦岭:东起河南陕县,西至甘肃天水县,连绵数百里。⑤汝:韩湘。应有意:应是知道我此去的吉少凶多。瘴江边:这里指潮阳,当时岭南一带多瘴气。

①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②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①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②诗人把百感交集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一句回顾,一句前瞻,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就出纯似美酒的一联诗,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解析:

(1)对“欲”字的理解比较容易,难在对“肯”字的准确理解──其实,“肯”是“不肯”的意思。这一现象在诗词中十分常见,只要抓住这一要领,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2)这联诗可分为三块来分析:一是写景──“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渲染了悲壮的气氛;二是心理活动“家何在”,不独念家,更有思国;三是细节描写“马不前”,这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说的是人不前,含有无穷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远,梦与白云游。

(1)这首诗艺术结构高超,诗人以空间为序,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连;又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 ,写足“宿”字。

(2) 试分析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的艺术特色。

(1)赴寺、入阁、睡下、入梦 。

(2)这一联描写诗人到达寺中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借窗观景,以虚为实。字面上不点“窗”,而是有“悬灯”、“卷幔”的动作暗示自己凭窗远眺;凭窗所见窗外之景,不再是眼前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这两句诗写出了云门寺雄视千山、高耸入云的气派,创造了高远的境界,也显示出自己宽阔的胸怀。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 李商隐 垂柳 唐彦谦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这两首诗都写柳,但季节不同。李商隐面对的是 之柳,唐彦谦面对的是 柳。

(2)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请简要说说这两首诗在表达主旨的技巧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请结合诗句适当分析)(4分)

共同点:

不同点:

(1)秋天  春天(各得1分)

(2)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评分:答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可得2分,能简要展开也可,但不扣分。)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得1分。要能结合诗句意思来言所用的手法。否则酌情扣0.5分。《垂柳》:“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用典、拟人、反问,写到其中的一种技巧,可得1分。要能结合诗句意思来言所用的手法。(否则酌情扣0.5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作者早年曾热心功名仕途,但却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

(1)此诗的颔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www.ks5 u.com作者的朋友郑谷读后,建议改为“一枝”,作者接受了这个建议,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试分析为什么“一枝”比“数枝”更好。(3分)

答:

(2)诗人笔下的早梅是怎样的一种形象?诗人借早梅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3)、《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请写一段文字,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6分)

答:

(1)诗歌鉴赏:“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 ;“‘数枝不能体现‘早’字,一枝照应题目;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早梅素雅芳洁,内蕴幽香,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形象;诗人接早梅表达自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的雄心抱负,同时也有不为他人所赏识的有怀才不遇之慨,但依然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着自信。

(3)首联写梅花在万木欲折的时候孤根独回,写出它不畏严寒的秉性;颔联写山村野外皑皑白雪之中一枝梅花独放,点出其“早”得与众不同;颈联写梅花内蕴幽香、素雅芳洁,引来禽鸟窥探。尾联的这枝傲然独立梅花则满怀对春天的希望。(2分基本意思对即可。)

万木欲折之中早开的一枝梅花,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处山村野外,凌寒自开,有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感,但又自觉内怀幽香、外呈素艳,因而不甘寂寞,对来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满怀希望,辞意中充满着乐观自信。(2分)基本意思对即可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浮”字也有动态感。境界广阔、气魄宏大,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第三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也可从 “有”和“无” 的对比展开讨论。

    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这首诗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分别从写作手法,诗歌风格,表达的感情等角度展开,每个角度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2分)

(2)本诗写琴歌的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4分)

(1)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只答“思乡”给1分,答“归隐”给2分。注意末两句是全诗主旨句。“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2)例一:如未奏琴前,以室外月明星稀、乌鹊纷飞、寒霜侵木、冷风吹衣的秋夜之凄清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例二:奏琴时,写万物皆静,四座无言,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例三:奏琴结束后:诗人竟闻琴怀乡,期望归隐,使对琴歌美妙的烘托达到极致。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竹下: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

(1)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

__ _

(2)“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脱胎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意境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__ _

(1) “冲”和“放”。诗人骑马穿行于轻薄之雾中,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而从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的山,仿佛是从帷幔中放出,千姿百态地k人身边闪过。着一“冲”字,使流动的雾,化动为静,化轻为重;着一“放”字,使静止的山,化静为动,化重为轻。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一幅朦胧缥缈、奇趣横主的画面。(2)王诗的“直”和“圆”,突出表现了塞外之景的苍凉雄浑,是二种壮美;范诗的“直”和“圆”,则突出了南国风光的林深溪秀,是一种秀美。


解析:

阅读陈均《九江闻雁》诗,回答问题。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一声新雁”和“ “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解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7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 总① 岑 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2)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4分)

答:

8分)答题要点:(1)重阳节(1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

(2)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 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