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人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意思是说孟诗的语言虽然平淡,但诗的韵味却丝毫不淡薄。古人的这个评价是很有见地的,请选取诗中的一联作简要分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招之即来,简单随便,友谊深厚,不用客套。“鸡黍”,田家常有的风味,朴实中见主人的真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村庄坐落在平野而又遥接青山,恬淡幽静但不冷清,“合”、“斜”二字极传神,像信手拈来,很是自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临走之前,既不赞美丰盛饭肴,也不感谢主人盛情,毫不掩饰地说重阳那天再来,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跃然纸上,远远超过了客套的赞美和感谢。

全诗以极普通的题材,没有一个夸饰的词语,却让人感到丰富的情味。(无论选哪一联,只要抓住语言平淡、平实的特点,体会出诗的意味即可。)


解析: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频。

本诗的颔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没”“空”二字所传达的这份感情。

答:

【小题】

 “没”字紧扣首句的“望”字,友人如飞鸟一样远行而去,自己痴立凝望,目光久久追随,直到望不到所在。而一个“空”字,更展现出被送之人的远无踪迹,也写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情。这两个词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以及自己绵绵不绝的愁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比较下列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落何处,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两首诗都借用起征人的 情,注重诗境,表现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边塞将士的普遍感情,引发读者的联想。

2.从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来看:

前一首诗描写 时节, 的景致,氛围 基调

后一首诗描写了 景致,气氛 ,基调

3.从所抒发的感情来看,诗人高适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将士、文人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所以前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诗人李益主要生活在中唐时期,他从军之地已经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黯然消失,所以后一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是

4.从艺术特色看,前首诗先写景,后两句写声成象,产生联想,整首诗 结合,构成富有梦幻色彩的美妙阔远的意境;后一首诗诗人由 引动绵绵 ,三者有机交融,令人触景生情,意境简洁空灵,语意含蓄不尽。

1.笛声  思乡

2.雪融春归  牧马归来,月明闻笛,声满关山  和平宁静  开朗壮阔

月照荒沙,天上地上,如霜如雪,征人闻笛望乡  冷落哀怨  荒凉凄冷

3.乐观开朗,感而不伤(不低沉)

空荡迷惘,凄凉幽怨

4.虚实结合 (景)色、声(音)、(感)情


解析:

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抒发了作者知己难遇,生不逢时之感。

B.第三句写作者登楼远眺,只见茫茫宇宙,空间辽阔,与第一句、第二句相连,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图景,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好了铺垫。

C.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D.全诗句式长短参差,前两句音节舒缓,传达了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音节急促,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神态。

全诗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与情绪是——————————————————————

D孤单寂寞、苦闷失意、慷慨悲凉


解析: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音节比较舒缓)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

细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本诗是怎样以“秋望”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对此简要赏析。(6分)

⑵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本诗以“秋望”贯穿全篇。首句“楼倚霜树外”,点明秋望的地点是在紧靠着霜树的高楼上“霜树”二字已触及秋望所见,领起次句。第二句写秋望所见的景物。仰视秋日蓝天,如明镜般纤尘不染。第三、四句继续扣住秋望写南山所见之景,并融入了作者的感受。终南山高高耸立,与秋天天空之高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全诗始终扣住秋望,由秋望之地到秋望所见,再到秋望所感。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东吴生相遇 韦 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 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昭宗乾宁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

(1)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全诗以“泪”起,以“笑”结。请分别指出“泪”与“笑”蕴含的思想感情。

 (1)运用对比手法(2分),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表现了社会的不公,流露了自己的不满 (2分) 。

(2)作者常年在外漂泊,与故人相逢。想起自己乱世颠沛,而又与友人同病相怜,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作者的“开口笑”,表达了对未来、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期待。(“泪”与“笑”各2分,共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村即目 丘逢甲

一角西峰夕阳中,断云东岭雨蒙蒙。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注】丘逢甲(1864-1912),台湾彰化人,离台内渡后,定居祖籍粤东镇平(今广东蕉岭)澹定山村。

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4分)

⑵诗中第三句的“欲”“将”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⑴作者通过描绘山村中西边日落东边雨、林枫欲老柿将熟、远处万山红遍等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表现内渡之后居住在祖国大陆乡村的归属感。(联系诗歌内容分析,2分;情感,2分)

⑵因为“欲”“将”二字描绘了欲老未老之枫叶、将熟未熟之柿实,此时的枫叶、柿实红得富于生机,红得耐人寻味,与末句的“秋红”照应得天衣无缝,生动地写出诗人即日所见的景致。(内容分析,2分;前后照应,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 海 旅 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因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荔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4分)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4分)

 (1)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2)“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范成大

朱门巧夕①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②福渡河星。

[注]①巧夕:农历七月七日夜。传说这一天夜牛郎织女相会,民间有此夜乞巧的风俗。②徼:通“邀”。③扃:门。

(1)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七言绝句,简要分析前两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

(2)后两句暗含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朱门”和“田舍”、“沸欢声”和“静掩扃”的对比,侧重表现了农家“巧夕”的平静和不事张扬,为引出下面的评说作出铺垫。

(2)以牛郎织女来设喻,暗指农家耕织的男女尽如牛郎织女一样勤劳美好,自然引出了“不须”的自豪,并借此歌颂了农家勤俭朴素的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