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完成后面(1)(2)题。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寒灯 ”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

    (2)诗人写思乡角度很有特点,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 自己,虚写,想像,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解析:

诗歌鉴赏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为咏柳诗,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分别作简要说明。

答:

(2)两诗各具特色,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选择一首作简要赏析。

答:

(1)雍诗借咏柳寄托男女离别之情,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系住,永不分离;(1分)曾诗以柳喻人,(1分)表达了对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的憎恨或讽刺之情。(1分)

(2)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首诗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江边柳》一、二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2分)三四句想像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系住郎船,则显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1分)

《咏柳》以柳喻人(答“比拟”、“象征”也算对),借柳条随风飘拂、柳絮满天飞舞的形态,刻画了小人依仗权势、蒙蔽视听、猖狂一时的丑态,并指出了他们难逃覆灭的结局,(2分)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讽刺憎恨之情。(1分)

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寓意,对比映衬,用典化用,修辞


解析:

古人喜咏物,山月河海,花鸟虫鱼皆可入诗。他们在描摹时,往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人生态度、思想情感。此类诗大多采用比喻、拟人或象征手法。解答时关键把握景物的特征,从“形”“神”两方面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新月《红烛》

【小题2】“死水”凝滞不动,肮脏腐臭,没有生机。

【小题3】“死水”象征了他所看到的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__罪恶、完全没有生命力的旧中国。

【小题4】作者对“死水”有着强烈的厌恶愤恨之情,作者先在开头刻画了死水的形象:满是污秽,凝滞不动,成为垃圾场的形象,展示了死水形象的特征。接着作者却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珍珠、笑声、歌声等美好的形象,用绿、锈、织、蒸、酵、飘、叫等动词从反面对死水的死气腐臭加以刻画,用粉饰美化的骗局让人们对死水有更清楚地认识。

【小题5】首先用一句明确的判断揭示前面所刻画的“美丽”景象是一个骗局: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接着作者提出改变这个世界的设想建议:交给丑恶来开垦,“丑恶”正是和前面的“美好”相对的,那么美的既然不美,丑恶的当然也不丑恶,那么“丑恶”应该象征了革命,作者希望用彻底的变革来改造这个世界,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解析: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诗歌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以美写丑,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各自独立的跳跃着的意象与“思念”有何联系?

第二节“蓓蕾”、“夕阳”两个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们的含义如何理解?

第三节表达了什么意思?其诗意表达形式与一、二节有何区别?

【小题1】① 用了挂图、代数、独弦琴、檐雨和桨橹等意象。

② 挂图可感美难触形,代数能晓情而无觅解,弦有音而独响,雨如珠而无线,桨橹靠近岸却不能抵岸。(2分)它们都是可以感受却不能明确、无法实现,正好传达了 思念的深沉难消,缠绵难了的特点。(2分)

【小题2】(一)两个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

(二)①“蓓蕾”充满希望等待开放,“默默”使等待略显孤独,思念就是团聚的等待,“蓓蕾”形象地表现了包含着热切等待和深切希望的思念。(2分)

   ② “夕阳”是一天的终了,希望的落空,“遥遥的注目”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2分)

【小题3】①第三节表达了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深藏在人们的内心的意思。(1分)

②这一节表达形式是直抒胸臆,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一、二节通过意象描写,营造了浓浓的思念氛围,形象生动又含蓄委婉地传达情感,(2)


解析:

古诗歌阅读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小题1】(5分)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1分)花木随着季节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本无所谓“徒发”或“漫新 ”,然而诗句中却着以“徒”和“漫 ”,寓情于景。(2分)此联是首联诗中“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化描述,以乐景写哀情,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情。(2分)

【小题2】(6分)诗人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分)

首联:“独游秦”三字,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愁思看春不当春 ”,诗人直呼“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却因为乡愁无心赏玩 ”!这联诗十四个字,生动地塑造出一个满怀乡愁的诗人自我形象。

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描绘长安景色,上林苑里鲜花盛开却无人欣赏,细柳营前,柳枝新绿却无人看顾。以乐写哀,形象地表现诗人睹物感伤的惆怅心绪。

颈联:“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这欢畅的场面,正与自己“独游秦”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运用这一虚笔来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写出了诗人对洛城友人的思念,对洛城的风日(风日:春光风物)的眷念与热爱。

(答案中必须要有对前两联中的任一联与后两联中的任一联的分析,共计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⑴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⑵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

⑴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沉重,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要被夜色吞没,突出了诗人乡愁的越发沉重,这两个动词看似平凡,实为精巧。

⑵这首诗寓情于景,笔法细腻,《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笔法粗犷。


解析:

(1)找准“断、平”得1分;说出“断、平”为夜色所致,得1分;说出这两个字与思乡的关系,得2分。共4 分。

(2)说出“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区别,得1分;说出“细腻”与“粗犷”的区别,得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2、“金黄的稻束” 并未引起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作者反而让人们看到了“疲倦”,听到了“静默”,为什么?

3、“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为什么把“皱”与“美丽”并列?

1、“诗眼”是“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诗人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3、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解析:

1、诗眼是串联全诗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暗示或浓缩诗歌的主题。

2、这里是明显的对比手法的运用,难就难在为什么要这样对比,这样对比的效果是什么。考生需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3、诗歌的主题在于对母亲劳动的讴歌,把握了这一点,此题就容易多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答:

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小题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

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

【小题2】第一问:眼前江山如画,使诗人联想到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深感自己人近暮年,闲居田园,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由感伤自怜。

第二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尾,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


解析:

【小题1】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小题2】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第三问1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举一二例分析郭沫若诗集《女神》里对创造精神的歌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如《晨安》《光海》。


解析:

考查对作品表现的主要主旨的理解能力。

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