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发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指迅速运送粮草。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对比。(1分)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1分)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1分)②双关。(1分)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1分)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1分)(任选一个作答即可)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1分)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1分)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1分)


解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小题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3分)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技巧1分,解释1分)

【小题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4分)(写出一条原

因得2分,共4分)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2.这两首诗都写出了夏雨的 、 的特点。

23.评家说:“就诗的神韵,苏诗较胜;论结构的出奇,崔诗不宜多让。”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评析?为什么?

22.迅猛   多变(2分,各1分)

23.苏诗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崔诗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2)诗的末句“系舟犹有去年痕”中“犹有”一词能否换成“应有”?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

(1)客船、月色昏黄、“无灯”、荒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引诗中词句、概括凄凉氛围、表达孤寂心绪各1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答出其一即为正确):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答题。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试简要概括这首诗呈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2)“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⑴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秋寒”或“秋天”、“哀愁”、“倚杖漫步”、“老者”四点各1分,共4分)

⑵赏析要点:

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好“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 “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④虽有伤秋之意,却不愿写成悲叹之样,在鲜明的色彩中表现出健朗之气。

(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拚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1)(3分)反衬手法(以动衬静)。(衬托手法)(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2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5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1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1分)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1分)透露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欣赏(或喜爱之情)。(1分)(意思对则可)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说说诗人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

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1】刻画了“幽竹”不改初衷、不屈流俗、忠诚质朴的形象。

【小题2】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畏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解析: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样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选自《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 [    ]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坦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坦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贴,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天河夜转漂回星, 。(李贺《天上谣》)

2.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永忆江湖归白发, 。(李商隐《安定城楼》)

4. ,牛山何必独霑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银浦流云学水声2.春蚕到死丝方尽。3.欲回天地入扁舟。4.古往今来只如此。5.玉人何处教吹箫?


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本诗与《 》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8分)

【小题1】(2分)《归去来兮辞》 惯看宾客儿童喜

【小题1】(2分)C(“惯看宾客”句表明南邻家常有访客。)   

【小题1】(4分)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江村月下送别图:月色、村落、白沙、翠竹、渡口,营造了如梦幻般恬静的意境(2分),此景此境不由让人联想:“南邻”热诚好客,主客相谈甚欢,客人竟日淹留,人之情之神韵“见于言外”(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